摩拜E輪融資超 6 億美元、ofo融資即將完成、馬化騰和朱嘯虎的智能之爭、摩拜推出騎行月卡…似乎共享單車行業將永遠熱情高漲下去。
七月還未到,雷雨和臺風卻已來。悟空單車好似一聲驚雷,劈開了這個行業,讓其顯露出了殘酷又真實的一面,但這個行業絕對不會再次寒冬,而是等待理性回歸。
用戶和車輛是共享單車的兩端,如同數字音樂市場,靠版權和獨家原創內容IP吸引用戶一樣。在共享單車行業,靠著更優質的單車和獨特的運營策略,才能獲得用戶,趕上這個最好的時代,不然這就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悟空單車就吃了這個虧——頭部供應鏈的缺乏直接導致了它的退場,而巨頭們的戰略開始明晰起來:摩拜與富士康合作后,又推出騎行月卡來增加用戶黏性,ofo不停更新鎖具又謀求向上收購…這個行業下一步的重點勢必將向產業上下游做延伸,增加自主權,做生態融合。正如音樂專輯自己已經不再是音樂產業鏈唯一的變現方式一樣,圍繞單車騎行做商業模式上的延伸,打造完整的騎行生態圈,自己也正是中國互聯網公司最擅長的事情。
誰能撐過下一年?先看看誰能掌握供應鏈
朱嘯虎的“ 90 天解決戰斗”,釀成了“ 1 年后見分曉”。說到底對于共享單車這類實物產品,切入點準確且用戶需求旺盛,這片 960 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總有空白市場留給后來者,關鍵在于是否有足夠靠譜的單車,和優秀的運營策略驅動,去搶奪用戶。
一年前,行業的風險在于“劣幣擯除良幣”,而未來的一年中,隨著市場用戶的成熟,良幣擯除劣幣將會是主要基調,也就是說大規模地清場是一定。以這個邏輯來看,目前市場除了第一梯隊的摩拜和ofo外,優拜、小藍、騎唄是目前最有可能突圍的。
而在筆者看來,掌握獨立供應鏈,能讓項目度過下一年;而掌握封閉式供應鏈,才能讓項目不止于保留。
摩拜早期獨立建廠,汽車級另外工業要求讓他們采用了定向封閉的制造模式,后期借助富士康等加工制造網絡進行拓展;ofo選擇了與全國各自行車廠進行戰略合作并聯合生產的開放模式,典型的合作伙伴就是飛鴿和鳳凰;優拜為永久直接注資企業,享有永久年產百萬的封閉供應鏈產能。其余小藍、騎唄等項目多采用工廠下單制,相當于共享供應鏈。
隨著用戶需求的提出,差別品牌都對各自車輛進行了更新,如摩拜2. 0 削減了整體重量,ofo新車相應增強了單車品質,另一匹黑馬優拜單車的最新版“氫騎”在保存了低跨設計基礎上,對安適性、騎行體驗做了優化。隨之而來的單車制造難度與工時也將上升,此時非獨立供應鏈由于生產壓力的增加,不得不做出選擇,最終會被其中訂單最大的1- 2 家品牌瓜分,成為他們的獨立供應鏈,其余品牌則將被淘汰。

在此基礎上,當單車品牌將供應鏈納入自身產業鏈的上游,徹底打造成封閉式的供應鏈后,不才游圍繞騎行做相應的商業模式延伸,打造生態式的共享單車品牌也不再是臆想。
保留之上的生態,項目格局的轉變
保留與生態通常是矛盾體,保留都沒有搞定何來生態?但在共享單車領域并不是,因為不才一階段,生態意味著保留。
互聯網生態化的素質是“平臺+內容+終端+應用”的綜合模式,其依托于上游打造出明星產品,繼而圍繞產品打造下游的生態鏈,并使鏈條上的產品功能貫穿用戶整個生活。在這個思路下,共享單車的運營一如前文所述,將不但僅是騎行這么簡單,而是要圍繞騎行這個最基本的需求,將更多和騎行相關的生活要素聯系起來,從而構成一個依靠單車運轉來提供運行動力、最終辦事于用戶的生態圈。這個生態圈里,一輛輛共享單車的角色也將發生劇變。
隨著行業整體智能化的推進,共享單車的想象空間其實早已被打開,任何一家擁有智能化產品的品牌都有機會彎道超車,通過以智能單車產品為核心,培養品牌文化,最后衍生出一個騎行生態閉環。
互聯網時代最誘人的地方就在于不確定性,當初誰能料到滴滴用本土化的運營策略生生地從Uber手中搶回了中國市場。所以處于行業第二梯隊的共享單車品牌反而更值得研究,身處聚光燈外層的它們,沒有被輿論過多關注和擺布,可以騰出精力踏踏實實地去正真做品牌,那些比較勤勉的品牌大多更看重占領細分市場而安身,其深耕產品與用戶、不停挖掘市場需求的能力也比較強大,這反而讓它們在必然程度上走在了生態化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