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詐騙、反洗錢、網絡安適事件等各類金融風險加劇的配景下,,“金融監管一定要走向一種基于科技的監管,用技術制衡技術,以技制技。”
原定于本年 3 月份完成的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或將延期 1 年擺布。這是財新網 6 月 12 日報道的,文章另稱, 2018 年 6 月作為最后期限接受監管驗收,屆時整改未完成將被取締。
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原計劃于本年 3 月底前完成。此前,國務院辦公廳于 2016 年 10 月還公布《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稱,整治將分四個階段進行:摸底排查、清理整頓、督查和評估、驗收和總結。“一行三會”等多部門也別離公布了對包孕P2P、股權眾籌等在內的全行業整改方案。
但由銀監會主導的P2P“8·24”合規大限將如何與專項整治的時間銜接,目前尚未由披露。
與此同時,包孕現金貸等一批互聯網金融“變形產品”的再次野蠻生長給監管層帶來新的挑戰。 4 月 10 日,銀監會下發《關于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做好“現金貸”業務活動的清理整頓工作,禁止欺詐、虛假宣傳,不得違法高利放貸及暴力催收。 4 月 14 日,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向各省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聯合工作辦公室下發《關于開展“現金貸”業務活動清理整頓工作的通知》和《關于開展“現金貸”業務活動清理整頓工作的增補說明》兩份函件,其中明確提出,將“現金貸”納入風險專項整治工作。
除陸金所等大型平臺陸續剝離互金業務外,當前大多數網貸平臺仍處于艱難轉型中,僅資金第三方存管難題就讓多數平臺絞盡腦汁。
在此配景下,監管層或“延期 1 年”的決定對行業意味著什么?面對行業內不停出現的“變形產品”,哪些監管舉措該走到前端?真融寶董事長吳雅楠在接受環球網財經專訪時體現:監管也正趨于科技化、行業趨于冷靜,最終留下的是真正在做金融的平臺。
環球網財經: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可能延期 1 年擺布,從行業角度您如何看待?
吳雅楠:監管層或許希望更準確切脈行業多元化和復雜性。近期監管層提出了RegTech(監管科技)的概念,業界遍及認為,此舉是監管層主動適應互聯網金融行業復雜性的一個信號。
此前,針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監管偏于粗放,而對于延期 1 年擺布的決定,可以給行業更多的調整空間。同時,監管層及從業者得以更好地梳理行業脈絡。監管層此后會用更數據化、科技化的方式對互聯網金融行業進行現代監管。
環球網財經:互金行業為應對監管也出現各種變形產品,野蠻生長的現金貸就是其中之一。此類“變形產品”給監管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戰?
吳雅楠:業內對現金貸的業務和模式爭議仍很大,監管層及多數從業者希望該行業停止野蠻生長。監管的缺失一定陪同部分企業片面追求規模,以致資金流向低償還能力人群。當前,該行業仍偏于浮躁,同質化現象嚴重。
環球網財經:監管落地后,行業會有怎樣的“出清”狀況?
吳雅楠:整改標準將決定行業“出清”底線。有業內人士認為,僅有三分之一甚至更少比例的企業會笑到最后。
就淘汰而言,監管層及多數從業者希望是“有序退出”,報答中斷資金鏈等退出方式勢必造成社會不不變。得益于“存案制”,此次整改后一批真正的互聯網金融企業會勝出。最終的“出清”底線,監管層可能仍在測算,個人認為這是監管延期的重要原因之一。
環球網財經:真融寶 5 月份披露運營陳訴稱,目前累計營業額已超過 750 億元,在監管重錘下,真融寶步調穩健的原因有哪些?
吳雅楠:國內散戶金融風險鑒別能力無限趨零。因此,市場需要更多機構力量,“去散戶化”是市場需求。真融寶的“初心”是搭建散戶與金融風險之間的隔離帶。目前,真融寶 200 多萬用戶累計 750 億元的交易額,單戶投資 6 萬元擺布。
普惠金融素質是控制風險。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的差異化優勢,是互聯網金融平臺能夠利用技術手段實現效率和風控能力的雙重提升。
環球網財經:FinTech會是互聯網金融的最終業態嗎?
吳雅楠:金融科技將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脫媒化”,從線下到線上;第二階段“去中介化”,此前只能通過銀行等傳統渠道出售的金融產品得以直接面對用戶;第三階段“扁平長尾化”,金融辦事走向普惠金融,辦事大眾,目前國內互聯網金融行業處于該階段。
用國家級的技術力量使得互聯網金融行業數據透明,用科技、用一站式監管解決行業陽光化問題。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風控永遠處于第一位,從業者應該把透明、安適、信批作為行業發展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