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鈦媒體在線課“鈦坦白”第42期,我們請來了三位鈦客,分享超融合究竟是如何顛覆傳統架構,并成為云計算領域“網紅”的。本期鈦客之一、聯想超融合副總裁高志國博士,結業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擁有13年ICT領域的從業經驗,先后就職于IBM研究中心,SAP咨詢部,以及聯想集團CIO組織基礎設施和平臺部。擁有25項全球技術專利,他參與并領導過分布式中間件產品的設計和研發。領導過多項電信行業、教育、電信行業大規模企業級IT項目的整體規劃、交付實施。
本文節選自高志國在鈦坦白的分享。如果您還不是鈦媒體Pro用戶,希望查看鈦坦白所有干貨,進入鈦坦白九個專業群交流,并查看更豐富的專業數據和信息,可點擊:注冊。
以下按照高志國在鈦坦白的分享實錄整理:
大家好,我是來自聯想集團超融合事業部的產品副總裁高志國。說到超融合,我先講一下聯想為什么把超融合作為我們整個公司的戰略去推。
超融合——從傳統IT到新IT轉型的產物
超融合是一個傳統IT向新IT轉型的新興產物,其實任何一個創新在大公司里面都是很難存活的,所以說我們采取的創新機制是由單個公司出來專門從事超融合,超融合素質也是一個傳統IT架構從硬件向軟件轉型的核心產品。
有一句話說“需要研究歷史,學習歷史,然后才能創造歷史”。在這里我們看一下基礎設施,在過去發生了什么樣的變革:
1998年出現了VMware,它的出現實際上是一個重大的厘革,使得人們對CPU的復雜性和計算復雜性做了屏蔽。
2002年谷歌頒發了一篇文章,講他用分布式的方法來做File System,因為谷歌在他自身的發展過程中,遇到了一個巨大的技術挑戰,沒有一家公司的成熟產品可以滿足谷歌的業務需求,所以谷歌在這種窘境下產生了創新。谷歌的創新實際上就誕生了谷歌File System,由于谷歌在工程上對分布式技術的實現,所以說引發了一個巨大的產業發展。
2005年亞馬遜這家公司誕生了,他以傳統的辦事方式改變了所有IT交付模式。所以說谷歌、亞馬遜以及VMware等公司鞭策了整個云計算的變革。
2017年到底會發生什么樣的改變,這是需要我們考慮和思考的一個問題。但上面的事例告訴我們,其實每隔幾年從IT交付模式、IT技術,以及IT的使用習慣都會發生一個巨大的變革。在這個過程中,CIO在想什么?
過去的IT我們稱為叫Mode 1 IT,而本年我們聯想推出了雙態IT。
穩態IT:發火箭的模式
第一個態我們叫穩態,這種過程中的IT實施交付是可預測的過程,過去我們整個IT的交付過程都要做容量規劃、性能規劃,就像發火箭,就是定好了軌道,定好了終點,一點按紐就根據軌道去走了,實際上今天這個互聯網時代,整個公司的業務厘革其實不取決于本身,可能取決于我們的競爭對手。在這樣的時代之下,實際上我們的IT更加適應于業務的需求和從過去支撐業務需求釀成驅動業務的創新。這是很多今天的CIO所考慮的一個問題,這也是現在所說的很多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問題,那我們叫Mode 2。
敏態IT:開汽車的模式
敏態IT的具體核心特點是,我們假設整個的變革和外界的變革實際上是不成預測的,我們是一種探索型的快速試錯、快速迭代的方法來迭代IT系統,因為一個IT系統的架構的演進實際上不是徹底架構,而是整個演進過來的。如何可以演進出我們所需要的IT架構?這是我們所有CIO考慮的一個問題。這第二種模式也被我們比方成開汽車,我們知道可能要去到一個終點,但是在開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拐彎、紅燈這樣的事情,所以說我們就考慮在這種時代下,我們如何為用戶提供一個靈活、可擴展、隨需應變、on demand的系統,概念和云計算的概念實際上是不約而合的。
這實際上是我們的一個思考過程,互聯網時代的IT轉型到底需要一個什么樣的東西?傳統IT實際上是一種支撐業務為核心,產品加項目的交付模型,衡量傳統IT的手段很簡單,就是成本優化。所以很多CIO做的事情就是說“我本年又省錢了”,這是他一個考核指標。
實際上在“互聯網+”或者數字化時代,我們稱之為創新IT。那么創新IT實際上素質是以驅動業務厘革和創新為核心,整個的過程和交付模型是一種平臺+辦事的交付模型,是希望IT來提升整體的業務價值,并且使業務價值可以被衡量,這是我們今天在新時代對IT的一個需求。
IT轉型的挑戰

這幅圖展示的是一個經典的Pace Layer的方法論,實際上在任何公司做IT的辦理、治理和IT的規劃設計,都應該遵循這樣的方法論。這張圖具體講的什么呢?傳統的IT更像左邊這樣的正三角,假設把IT系統分三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