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世界上第一個人工智能建筑設計師“小庫”,是建筑行業智能化的一個開始。
小庫科技創始團隊:何宛余(中)、李春(左)、楊小荻(右)
【本文來自鈦媒體特色欄目「快公司」,由 TMTBASE 數據庫「我造社區」保舉】
2016年的AlphaGo與李世石大戰在全球激發了新一輪的人工智能熱潮。瑞銀一份預測陳訴顯示,到2030年,人工智能每年為亞洲帶來的經濟價值將高達1.8萬億-3萬億美元,在金融辦事、醫療保健、制造、零售和交通等行業的影響最為巨大。
那么,為什么是這幾個行業呢?
因為這幾個行業的數據相對容易量化、知識體系容易規則化和尺度化,加上這幾個行業的信息化程度原來就很高,因此人工智能最容易切入,也最容易產生明顯的商業價值。
同樣在2016年,一支小小的創業團隊受到了AlphaGo的鼓舞,也投身到了把人工智能用于改造傳統行業的熱潮中,但這支創業團隊選擇的是建筑工程勘察設計行業。這是一個發展極其緩慢并且自己信息化程度就相當低的行業,而在應用人工智能方面,其難點還在于如何處理非尺度化的人類美學不雅觀點。
勘察設計是建筑市場的第一個環節,建筑物的生產建造總是從勘察設計開始。勘察設計的產品包孕勘察陳訴、測繪圖紙、設計方案、模型、設計圖紙、設計說明書、計算書、設計概預算等,通過這些規定了最終建筑物的形態和使用功能等,是后續建筑建造的基本依據。
按照住建部《2015年全國工程勘察設計統計公報》:2015年全國共有具甲乙丙級資質20480個工程勘察設計企業(未包孕大量無資質建筑設計公司和事務所)參加了統計,,與上年比擬增長6.3%;2015年工程勘察設計行業年末從業人員304.3萬人,與上年比擬增長21.6%;2015年全國工程勘察設計企業營業收入總計27089.0億元,與上年比擬增加8.6%,其中工程設計收入3365.3億元,占營業收入的12.4%。

小庫的歡迎界面
一家名叫小庫科技的創業公司,瞄準的就是通過人工智能來改造這3千多億的建筑勘察工程設計環節。從這個環節入手,小庫科技是基于必然的市場調研。
小庫科技創始人、前知名國際建筑設計事務所OMA的建筑設計師何宛余向鈦媒體介紹說,拿地方案、概念設計、方案深化、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五個步驟是建筑工程設計的主要環節,其中拿地方案、概念設計只占到整個項目的40%,但卻需要投入50%的精力,這是因為這兩部分工作的重復性和機械性較大,且需要反復修改比較。
另一方面,民用建筑設計的需求廣、量大,而很多綜合性的民用建筑設計機構都能承擔此類勘察設計工作,當市場供求不服衡時,競爭尤為激烈。按照住建部的統計,2015年中國工程設計企業14982個、占企業總數73.2%,工程設計與施工一體化企業3676個、占企業總數17.9%,由此可見工程設計行業的競爭激烈程度,有很多中小建筑設計公司甚至為了吸引客戶而將這部分業務免費。
從建筑設計師自身的痛點出發,何宛余和另一位小庫科技聯合創始人楊小荻一起,研究如何用新技術和新方法來改造建筑設計行業。何宛余和楊小荻同為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貝爾拉格實驗室的碩士,何宛余專注于建筑學與城市設計標的目的、楊小荻則專注于建筑和城市設計算法。
2007到2009年,兩位創始人的碩士論文即為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與計算機編程結合標的目的,2011年他們利用這套技術開發了一套單機設計輔助系統,用了幾個小時就博得了深圳灣生態科技城前期概念方案的全球公開招標競賽。2016年,小庫科技成立。受到AlphaGo的鼓舞,第三位聯合創始人兼CTO也加入了小庫科技,這就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科學碩士(機器學習標的目的),前Amazon和Google資深工程師,具備大數據、機器學習和算法研究經驗的李春。

小庫的技術特色
小庫科技的產品為一套基于云端SaaS系統,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工智能建筑師“小庫”,利用機器智能快速地幫手建筑設計師完成拿地方案、概念設計等環節的方案設計,提升整個設計前期的效率:原本需要1-2周的設計時間縮短為1天,節約了90%的時間;制止大部分因為人工手動計算和排布而出現的錯誤,合規減錯工作量節約了99.99%;原本需要幾萬元的成本縮減為千百元,節約成本高達90%多。同時,還通過網頁端的3D可視化呈現方式,做到實時修改、所見即所得,帶來了很好的用戶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