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星
王剛在投了滴滴之后,在2013年發現還存在一個以“滴滴模式”改造車與貨匹配的市場,很快他成為了前阿里同事張暉、苗天冶等所創辦的“貨運版滴滴”——運滿滿的天使投資人。與滴滴、ofo差別,人們很少在市內交通中接觸到“運滿滿”的身影,其平臺的車輛以重型卡車為主,國道、省道是他們的主場。
不過,只需要稍微盡調就會發現,這是一個相當抱負的賽道:一是痛點剛需,傳統貨運信息匹配分歧錯誤稱,行業效率極低;二是交易高頻,每年有5千億件貨物在公路上運輸,大約80%的運力僅由3000多萬卡車司機承擔,而且這部分市場參與者帶有很強的集群特點;三是規模巨大,僅2015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就占GDP的16%。
貨運物流市場早已從藍海染成紅海,在專線物流、零擔物流、同城物流等差別的領域,都有差別的細分車貨匹配平臺涌現,一度冒出200多個貨運O2O項目,本錢寒冬似乎并沒有沖擊到貨運市場的頭部創業項目,在VC、互聯網巨頭等彼此博弈中,運滿滿在本錢寒冬收獲6輪融資,并成為這個賽道奔跑速度最快的平臺。同時,貨車幫、福佑卡車、貨拉拉、云鳥配送等均獲得了巨額融資。經過激烈的跑馬圈地之后,目前這個領域還沒有誕生一個上市公司,貨與車匹配平臺在三年之內改造傳統干線物流的啟示如何?當前干線物流最大歷史機遇在哪里?未來的干線物流還將往何處去?

一、車貨匹配交易平臺在三年內改造傳統物流的經驗啟示?
以往干線物流運作模式大致是:“貨主”把從工廠收集的貨源信息寫在物流園的“小黑板”,卡車司機千里迢迢驅車前往物流園尋覓貨源,與物流園里的一間間的商鋪中的貨主們(中介)講好價格,成交之后拉送到指定目的地,返程時司機前往就近的物流園再找貨。
這種相對原始的組織方式由此帶來弊病是:
(1)司機運貨、貨主托運的隨機性大,卡車司機在熟悉的公路線路上游走;
(2)司機開車搜尋貨源,平均在物流園滯留3至5天;
(3)司機對貨主依賴程度高,信息分歧錯誤稱,忽悠泛濫,行業投訴率相對高;
(4)空駛率高達40%,而空駛率每降低10%,一年就能節省油費400億元。

(傳統物流園的交易場景)
4G、智能手機的普及,司機可在跑貨期間通過手機查詢發貨信息,貨主按照司機真實認證信息可以安心托運,而且移動支付越來越便捷,使得交易可以在線上進行。隨著貨運平臺的跨界,傳統物流園那種坐收門店費、泊車費以及信息部“小黑板”式經營模式,最終被叩響了迎接移動互聯網改造的大門。
但這是一個“水很深”的領域,在干線物流的長期經營之中,貨主與司機形成半熟人關系,貨主利用自身經驗和資源為司機提升專業咨詢。運滿滿通過“貨主版”與“司機版”兩個App來辦事兩個差別的交易主體,司機基于LBS找到適合本身運輸線路的貨物,平臺也擁有一大批高頻操作托運單子的人。這種“包容中介”的經營邏輯成為了其他車貨匹配平臺的共性。
平臺要有充分貨源托運信息才能吸引更多卡車司機,更多卡車司機也能吸引更多貨主進入平臺交易,與其他平臺型項目做補助差別,運滿滿等團隊更善于地推,由地推人員手把手教司機和貨主安置App,并在全國區域進行地毯式滲透,運滿滿在不到2年時間內就覆蓋了85萬貨主、390多萬重卡司機,每天有超600萬貨源信息在平臺上發布。整個互聯網圈的排名第一的平臺項目如美團的干嘉偉系、滴滴的程維系、運滿滿的張暉系等都或多或少得了阿里巴巴中供鐵軍的真傳。
經過筆者阿星的體驗發現,所有貨主或司機必需經過嚴格身份審核,平臺防止司機搶單后爽約,司機須預先繳納定金;平臺不按期公布不遵守游戲規則的貨主黑名單,事實上,在運滿滿等平臺的出現之后把干線物流的投訴率降低80%多,而市場主體信用體系的構建也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
盡管在貨運平臺項目在司機、貨主信源等方面同質化,目前還沒有哪一個項目能吃掉整個干線物流市場,很多看似是基于融資的競賽,真正決定勝敗的依然是團隊運營實力,以及辦理層對時代賦予的機遇和趨勢的駕馭上。對于所有貨運平臺來說,如何適合地方政府推行的“無車承運人”模式;如何不停把人、車、貨等要素由“非標”轉為尺度化?在降本增效同時讓司機、貨主們賺到錢才是最需要考慮的問題。

(左圖、中圖為運滿滿司機版,右圖為貨主版,二者可打通)
二、為什么 “一帶一路”是國內車貨匹配平臺跨境物流的最佳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