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朋友圈”借助熟人關系的信任和推廣,完成商品的買賣,已經成為屢見不鮮的現象。然而,由于微信朋友圈營銷魚龍混雜,售后維權問題已經成為市民廣為關注的話題。不少網友反映,無保障、難維權,“朋友圈”購物存在問題,消費者到底應該如何避免?近日,記者對此進行了走訪調查。

調查
朋友圈成“賣場”
門檻低、監管少、維權難
目前,“朋友圈”逐漸成為網絡賣家進行產品推銷的平臺,不少用戶利用自己的網絡人脈,做起了各種商品的銷售。然而,不少用戶通過“朋友圈”買到了假貨,往往因為礙于情面,不好意思退貨,致使自己陷入維權困境。
采訪過程中,不少市民表示,在朋友圈購物時,曾有買到過假貨的經歷。市民劉女士告訴記者,曾經幫助同事在“朋友圈”里購買過一瓶馬油,不料是假貨。“之前我在朋友圈里買過一瓶,挺好用的就推薦給了同事,同事就讓我幫她買一瓶。”劉女士說,同事收到貨后發現,這瓶馬油是假貨。“兩瓶馬油一對比就發現,質量根本不一樣,而且外包裝也有明顯區別。”劉女士說,“為了不傷感情,我也不好意思跟朋友說起,更不好意思因為這件事跟同事鬧別扭。所以,為了避免尷尬,只能自己掏錢賠給同事了。”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和劉女士有著相似經歷的消費者并非個例。據業內人士介紹,“微商”如此泛濫,很大的原因就在于門檻太低,缺乏監管。微信與其它專業網絡交易平臺相比,在交易方面不完善的地方很多。“微信最初只是一種聊天交流的工具,后來才出現了各種營銷行為,平臺才開始監管。不像那些專業網絡交易平臺定位就是一個營銷平臺,在對賣家的規范、監管方面措施比較齊全。”
支招
“朋友圈”購物也要索取票據
據了解,目前微信“朋友圈”中“微商”分兩種,一種經過微信認證,提交了各種手續,開通了微信支付,在交易上通常通過公眾號或者APP來收款,相對正規;另一種則未經過微信平臺的認證和審核,以個人名義在朋友圈發布照片和廣告,交易時也不會走微信渠道,而是直接通過網銀付款。這部分“微商”的誠信與維權問題最為突出。
目前,在微信平臺,正規的“微商”需要提交手續、交質保金,最終通過認證。但對大量游離在監管之外的非正規“微商”來說,入行幾乎沒有門檻,只需注冊相微信號,加到朋友圈就可以做生意。甚至很多“微商”都是先吆喝后進貨,先拍照片曬一曬,等到有人下單再去進貨。
“如果消費者從中購物,礙于情面沒有索要發票,一旦發現被騙,因沒有正規的購物票據,相關部門是無法予以受理的。”清城區消委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朋友圈”里做生意的往往沒有實體店,而對于這種新興的購物渠道,部門聯合執法尚不健全,實施起來會比較困難。
廣東大觀律師事務所周密律師表示,在微信朋友圈內銷售商品,做的是“熟人生意”。“當賣家出現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時,相關部門執法比較困難,很難保障消費者權益。”周律師建議,在購買商品時應注意保留聊天記錄截圖、交易記錄、匯款單據,用以證明,然后用《消法》來維權。
“朋友圈”消費維權八大條
1、七天無理由退款。
2、包裝拆了但是沒有損毀,也能退。
3、向行政部門投訴,七個工作日必須作出答復。
4、推送廣告必須經過消費者同意。
5、圖片與實物不相符?可以協商退換。
6、朋友圈購物后泄露個人信息,違法!銷售假冒商品,違法。
7、在朋友圈為產品虛假代言,承擔連帶責任。
8、遇消費欺詐,可獲三倍賠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