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六屆六次全會作出突出發展民營經濟”的重要部署,強調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推進,全民創業,快速形成民營經濟的‘汪洋大海’”。就我市而言,民營經濟的主體力量是中小企業。
然而,由于種種不利因素制約,我市的中小企業至今仍數量不多、規模不大、實力不強,在吸納就業、gdp占比和利稅等方面的貢獻率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突出發展民營經濟應首先著眼把中小企業做多、做大、做強。
首先,要切實看到我市中小企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不足。
發展環境不優化。在事項審批上,雖然有非禁即入”的允許,但仍然存在有準入、難進入的問題。相關部門主動服務、敢于擔當意識不強,存在在審批事項中設置許多前置要件現象,不僅使得審批周期過長,導致企業失去最佳發展時機,而且如果按要求,全部聘請有資質的中介機構做完各項報告,最低費用不低于30萬元,周期不低于4個月,加重了企業的經濟負擔和時間成本。最讓企業頭痛的是,各部門要求提供的審批材料互為前置條件,踢皮球”導致企業無所適從。
政策落實不到位。雖然國家和各級政府作出了突出發展民營經濟、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試點市、主體功能區定位等一系列扶持發展的優惠政策,并且一些礦產資源已經開發出初級產品,但始終未能轉化成經濟優勢,這主要是一些政策只開花、不結果,沒有得到很好落實,大部分停留在了會議和文件上,缺乏有效宣傳和推動。
融資供需矛盾突出且成本很高。中小企業普遍存在抵押物不足、融資難問題,而我市的民營金融機構缺失,國營銀行門檻高,產品單一,并且一般傾向于大企業、大項目,不愿意花大力氣干小活”,存在怕貸、惜貸、慎貸現象。從金融部門統計數據看,全市88.3%的中小企業貸不到款,75%的資金是通過小額貸款,年利率最高達50%以上,企業難以承受。就業部門的創業貸款雖然給予免息,但擔保手續繁雜,貸款額度小,解決不了大問題。
發展理念落后。存在小富即安、知足長樂的保守思想,滿足于無債一身輕,滾雪球式發展。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方式落后,習慣單打獨斗、低水平重復建設,形不成產業集群,產品結構單一,缺乏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更缺乏溫州商會那樣組織相同企業抱團闖天下的進取精神。
針對這樣的問題,我們建議:
一是要積極鼓勵全民創業。要采取多種手段,鼓勵、引導和支持各種形式的創業創新,掀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高潮。要加強領導,充分發揮各級各部門和群團組織的合力,加大對高校畢業生、復員退伍軍人、返鄉創業人員、失地農民、下崗失業工人等重點創業群體的扶持。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和宣傳媒介,樹立典型、宣傳典型,通過典型引路,激發全社會創業創新活力。建立健全創業支持和服務體系,制定創業扶持政策,通過宣傳政策、解讀政策、落實政策,促進各項政策有效落實;加強創業培訓,搞好創業服務,提高創業活力和水平,加快建設一批具有滾動孵化功能的中小企業創業輔導基地。
二是要快速推進中小企業審批制度改革。按照非禁即入”、平等準入”原則,深化審批制度改革,徹底消除企業反映強烈的體制性障礙和隱形壁壘。圍繞解決互為前置、權責脫節、多頭審批、前置過多等突出問題,建立健全審批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對需多個部門共同辦理的行政審批事項,建立并聯審批”機制,重構一站式辦理、一次性告知、一條龍服務”審批流程。進一步完善行政審批監督機制,強化審批效能監察和過失問責,保障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
三是要加快構筑中小企業服務體系。一要加快建立人才開發服務系統,鼓勵中小企業引進各種人才。二要繼續實施企業家素質提升計劃,開展對企業管理者的全面培訓,引導中小企業主從粗放建設型人才向精細管理型人才轉變,在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各方面促進企業轉型。三要落實國家相關政策,通過政策扶持、資金引導等措施支持企業創新活動的開展。四要扶持區域特色產業共性技術的開發研究和培育區域共性產品品牌,鼓勵企業以聯合、兼并、重組、混合制等形式,建立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集團。五要建立企校合作機制,在充分市場調研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與國內相關院校、科研機構開展合作,優先解決有代表性的技術難題。政府選派專人了解掌握相關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選擇技術成熟,適合本地發展,市場前景優秀的成果,包裝成創業項目庫,鼓勵初創企業從項目庫中選擇創業項目。
四是要盡快完善績效監督考核機制。一要營造中小企業發展的環境,抓好省、市分別出臺的《關于突出發展民營經濟實施意見》的宣傳與落實,形成抓落實的工作合力,并統籌協調管理,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二要加強企業服務體系責任建設,建立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民營經濟發展責任體系,把責任目標分解到部門,下達到各級,細化到項目,落實到人頭,確保各項任務指標全面落實。三要完善抓落實的監督制度,發揮督查工作職能,不定期地對發展中小企業政策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嚴查政策實施中的梗阻現象、不作為現象以及權力尋租行為。四要實施政策落實第三方獨立評估,開展中小企業和非公經濟人士評價政府部門工作,全面考核部門服務中小企業效率、效果和作風。
五是強力改善企業融資環境。充分發揮財政專項資金在扶持中小企業中的杠桿作用。加大財政中小企業資金平臺的扶持力度,凡是新建項目投產后,都要在稅收中按比例提取中小企業扶持發展專項資金,重點用于中小企業貸款貼息、人才引進、金融企業經營費用補貼和風險化解,最大限度地創造中小企業引導資金的乘數效應;用足工信部門和建行合作的金池助跑”試點政策,努力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積極引進域外商業銀行在白山設立分支機構,形成鯰魚效應”,刺激商業銀行加大對民營經濟的信貸投入。進一步推進企業信用建設,幫助中小企業提高信用透明度和知名度,加強銀行對中小企業信貸的事前信用評價,優先獲得貸款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