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下稱中基協)24日就基金業務外包服務發布指引文件,以促進其規范開展。在期貨業界,基金業務外包相關業務被稱為PB業務,即機構經紀業務,該業務重要性正逐步從期貨公司眾多業務中凸顯出來。
中小期貨私募需要專業服務
PB業務,主要是為私募基金等資產管理機構提供以主經紀業務為核心的一站式綜合服務。”海通期貨財富管理中心副總經理張姣姣告訴期貨日報記者,PB服務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末的美國,最初是指集交易、清算、托管等功能為一體的主經紀商服務。由于對沖基金人員、部門高度精簡,需要專業機構提供包括投資結構、法律框架、客戶溝通、風險管理、估值等方面的服務。自20世紀90年代起,隨著對沖基金行業的大發展,PB服務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增加了幫助對沖基金設計定制化、結構化產品,資本引薦,辦公室租賃,風險管理咨詢,基金設立咨詢等增值服務。
張姣姣介紹,PB服務商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對沖基金自身的中后臺運營團隊,對沖基金只需設立最小化的運營團隊負責日常事務和與PB服務商溝通協作,目前國內期貨私募對PB業務的需求正在增加”。
對于相關業務,監管層表現出支持態度。中國證監會此前出臺的期貨創新意見”提出,支持期貨公司為各類期貨資產管理機構提供部分后臺外包業務。
目前,在中基協完成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已經超過4400家,管理基金超過6500只,管理總規模2.3萬億元左右。未來,一部分規模大、能力強的私募基金可以獨立發展,基本上所有業務都自己做。但大多數私募基金,特別是一些期貨私募,一般只設有投研人員和IT人員,后臺行政、風險控制、會計核算、凈值清算等運營工作可以選擇外包給第三方,這樣不僅可以節省費用,降低運營風險,還可以將精力集中在投資策略和風險管理上。
海通期貨財富總監張曉娟認為,未來,期貨公司可以為運用期貨及衍生品等風險管理工具的資產管理型機構,提供以主經紀業務為核心,涵蓋私募孵化、產品設計、資本引介、基金銷售、TA登記、投資運營管理、風險管理、基金估值、業績鑒證、主觀及量化交易人才培養及其他增值服務等的綜合金融服務。
期貨公司特色發展的路徑之一
實際上,對期貨私募的各項服務早就納入了期貨公司的日常工作,一些期貨公司還成立了專門部門對這些業務進行整合。據國泰君安期貨相關部門人士透露,其所在公司兩年前就成立了專門服務機構客戶的部門,為期貨私募提供了類PB業務,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年初出臺的私募基金備案制度為私募機構自主發行基金產品奠定了基礎。PB服務與選擇自主發行,走專業化資管道路的私募機構有更多的契合點和更廣泛的合作面。”張曉娟表示,海通期貨從境外專業的基金行政服務機構聘請了專業人員,為這一業務的系統化實施提出了方案,并組建了一支專業團隊,搭建了較為完善的服務體系。目前海通期貨財富中心已與50多家私募接洽,從多方面展開PB服務。
期貨公司開展PB服務,實質上是整合公司研究、IT、風控等各方面資源,為內地私募基金和海外對沖基金提供一對一、個性化的服務。這考驗了期貨公司的綜合實力和專業能力,目的是擺脫手續費低級競爭,走專業化、差異化發展道路。同時,期貨公司通過對基金的服務以及相互合作,有助于完善服務體系,增強對機構客戶的粘性,培養相關人才,積累經驗,更好地支持資產管理、風險管理子公司等各類創新業務。
期貨公司開展PB業務也有助于私募基金行業的規范與風險防范。在對私募基金的服務過程中,期貨公司將會逐步發展成介于基金與投資者之間的第三方風險管理和評價機構。期貨私募蓬勃發展的趨勢可以預見,但監管部門難以對成百上千的私募機構全面監管。期貨公司PB業務建立的專業、公正的第三方投顧評價模型,風險評價模型,業績鑒證平臺,凈值公布體系等模塊,有助于幫助投資者發掘管理規范、運作良好的私募機構,起到優勝劣汰的作用,客觀上將會幫助監管部門防范私募基金風險。
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國內期貨私募發展的平均水平接近于工作室、代客理財等原始狀態,具有私募孵化功能的PB業務有望隨著私募的發展而走向成熟,期貨公司在此方面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