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3年5月份起,印度經濟開始遇上麻煩”,成為續巴西之后的第二個發生貨幣貶值和資本外逃的金磚”國家。或許,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如同土耳其和泰國等新興國家那樣正在發生的金融問題,而是印度經濟二十多年來的增長動力正在消失。
曾幾何時,印度在軟件外包服務和生物制藥等領域的成就讓中國國內的部分人士感到羨慕。但如今印度每年規模超過80億美元的軟件外包服務出口似乎也遇到了天花板”。2013年,以塔塔為代表的印度公司開始在中國設立軟件開發公司,這在印度國內媒體上引發關注。
10年前的2004年,已加入世貿組織的中國成為舉世公認的世界工廠”,作為外資和外貿主管部門的商務部開始推動中國對外服務貿易的發展,希望通過設立專項資金來鼓勵軟件企業外包出口。鼓勵軟件服務外包的優惠政策隨后被提升到國家層面,全國共有30多個城市被認定為國家級軟件出口基地。但截止目前,中國軟件服務外包企業的規模遠遠無法與動轍有幾萬名員工的印度公司相比。
中國內地很多外包公司做的都是做美國發給印度公司外包合同的二包或三包,以規模來看,中國企業幾乎無法拿到大型跨國公司的外包服務合同。”陸善明,一位中國臺灣籍IT業人士對記者說道:我也注意到了中國內地喜歡把印度在發展軟件外包服務業領域的優勢歸結為英語的語言優勢,但根據我在美國多年的觀察,美國白人社會對中印兩國文化和價值觀上認同差異應該影響更大。做IT硬件代工的富士康在中國內地有超過百萬的員工,而為美國大公司做服務外包的印度公司規模雖只有十幾萬人。但與硬件相比,軟件和服務更注重與客戶之間人與人層面的交流和信任。其實這也是美國大型集成電路企業的制造依然會放在馬來西亞,而不會轉移到中國內地的原因,雖然中國的成本更低,不過美國公司認為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不能信任。”
說白了,軟件外包就是不出國門的勞務輸出,沒什么技術含量。”在記者面前,國內多位IT業人士對國內經常把印度作為榜樣的聲音很不以為然。
相比之下,印度在軟件產品開發領域依然落后,面臨著研發資金短缺和國內也沒有購買力的現實。其實,印度在制藥業領域的成功有著類似的邏輯,那就是專門為國外的富裕群體提供服務從而得以發展。目前,印度的醫療服務已經成為能夠吸引到周邊阿拉伯世界富豪到印度做手術的產業。
不過,IT行業的技術進步經常導致的洗牌”在軟件服務外包領域可能正在發生。由大型互聯網公司發起的云計算”熱正在改寫軟件服務外包的定義。以谷歌公司為例,該公司為在線使用軟件應用推出的終端類型已經超越了傳統的辦公設備;而另一IT巨頭微軟公司的第二代平板電腦surface Pro2甚至不再安裝本地端的辦公軟件,而是直接使用云計算模式的office365。
印度的軟件外包服務都是傳統意義上的呼叫中心、后臺維護和應用程序的代碼編寫,都是發達國家大公司為了節約成本才對外包出去的IT應用。而目前的公有云可都是少數幾個互聯網巨頭才有實力提供的服務。在云計算時代,發達國家的數據主權保護意識不斷增強,或許這對于傳統意義上的向低成本的外國轉移服務外包又是一種障礙。”陸善明先生向記者分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