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社會還在為李克強如何防范地方債過度膨脹和如何放開民營經濟準入領域的時候,政治局經濟工作會議后,李克強順勢正式打出了自己手里的第一張牌對此作出了回應:公共服務外包。此舉堪稱一箭雙雕:防止地方政府投資基建的名義繼續膨脹可能已經瀕臨失控的地方債規模的同時兌現擴大民營經濟準入領域的諾言。背后也深刻體現了李克強釋放改革紅利,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增強市場活力”的經濟思維。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7月31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推進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部署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未來將著重在市政地下管網建設和改造、污水和垃圾處理、燃氣和供熱老舊管網改造、軌道交通以及城市電網等方面加強投資,擴大外包比例。粗略估算下來,本次會議上列出來的投資項目,僅地下管網和軌道交通的投資規模將超過兩萬億,整體投資規模不會低于四萬億。
基礎設施急需補短板,地方政府債臺高筑難以為繼
近年來,隨著中國城市規模的急劇膨脹,重地表輕地下”的城建模式的隱患也開始進入集中爆發階段:北京7.21暴雨釀成城市馬路淹死人慘劇;昆明、武漢、南昌、福州等許多城市在暴雨時因內澇而變成大海。而堵車、污染、城市電網老化等問題也日益突出,要集中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大規模的投資,依照傳統的城市建設思路,這部分投資基本上都是地方政府主導的,但現在地方政府有陷入地方債泥潭的風險,土地財政又朝不保夕,對如此規模的投資也是有心無力。
此前,審計署宣布將組織全國審計機關于8月份開始對全國政府性債務進行審計,對各級地方政府的地方債進行摸底。在這種情況下,數萬億的基建投資如果繼續通過政府財政投資來主導,顯然不利于解決日益嚴峻的地方債問題,要解決基建短板,只能另尋新路。
李克強推公共服務外包策略一箭雙雕:控制地方債,提攜民營經濟
破解公共服務投資困局,李克強把眼光投向了社會資金。在本次國務院會議上,打破歷史藩籬的制約,提出了政府可通過委托、承包、采購等方式購買公共服務”,既解決了地方債給公共服務投資領域帶來的制約,又給了民營經濟進入公共服務領域的機會,兌現了此前擴大民營資金準入領域的承諾,這一創新性的思路堪稱一箭雙雕,其在很多層面的意義甚至超越了這兩者。
公共服務外包,對于政府財政的意義還遠不止緩解地方債壓力這一個層面,更為規范政府財政支出埋下了伏筆。相較于政府直接投資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復雜的投資和運營體系,外包的管理和透明度則更勝一籌,這為公共預算開支規模控制、政府開支透明化提供了機遇,有助于提升政府效率和增強社會監督,也體現了李克強好鋼要用在刀刃上”的思路。這一點在本次政策出臺上也有所體現:嚴格政府購買服務資金管理,在既有預算中統籌安排,以事定費,規范透明,強化審計,把有限的資金用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用到刀刃上。
而另一個層面,引入社會資金進入公共服務領域,也能透過競爭機制的引入提升公共服務領域的投資效率,降低公共服務成本。傳統模式下,政府或者國企主導一切的情況是滋生腐敗的重要領域,其中尤以公共交通建設領域最為嚴重,多地都爆出了交通局腐敗窩案,而這種腐敗和官僚帶來的就是投資的低效率,引入社會資金后,盈利成為首要目標,效率和質量成了生存的核心。本次政策也對服務水平提出了約束對策:建立嚴格的監督評價機制,全面公開購買服務的信息,建立由購買主體、服務對象及第三方組成的評審機制,評價結果向社會公布;對購買服務項目進行動態調整,對承接主體實行優勝劣汰,使群眾享受到豐富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在這方面,民營經濟被寄予了鯰魚”的角色——承擔了激活存量政府投資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