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商務部與發改委聯名發布的戰略規劃為中國服務”定調,有利于民間設計與頂層設計融合,市場配置資源與政府主導有機結合,同時,為中國服務”在旅游業的縱深發展指明了方向
□ 王群 來源:中國旅游報·第一旅游網
據報道,商務部、發改委日前聯合印發的《中國國際服務外包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提出,我國國際服務外包產業要使中國服務”品牌得到全球高度認知,產業全球影響力不斷增強。筆者認為,中國服務”得到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的認可值得慶賀。
幾年前,中國服務”的概念首次出現在《中國旅游報》上時,還只是一些企業家的構想。盡管此后掀起了一股熱潮,但也僅局限在旅游、民航等少數行業中。這次由商務部與發改委聯名發布的戰略規劃為中國服務”定調,說明企業的首創精神得到上層主管改革與發展的領導機關的肯定和采納,有利于民間設計與頂層設計融合,市場配置資源與政府主導有機結合,同時,為中國服務”在旅游業的縱深發展指明了方向。
中國服務”由旅游業起步,卻從服務外包產業向海外市場發起第一波沖擊意味深長,是對 中國制造”成長之路反思的結晶。目前中國制造”的主要問題是效率低、效益差。以服裝業為例,中國每年平均為海外57億人生產3件衣服,然而,由于大多數是貼牌生產,中國企業流血流汗只換來一點加工費,據統計其利潤只能買下幾架波音客機。因此,以品牌、智慧等軟實力為主要資源是中國服務”的發展方向。
服務外包產業以其天然的稟賦和后發優勢成為中國制造”首選。它的代表性業態是軟件開發和維護,其核心資源就是智慧、創意和知識。截至2010年底,中國近萬家企業的250萬名員工共完成國際(離岸)執行金額144.5億美元,人均創匯約6000美元,總數占當年服務貿易出口比重為8.5%,成為全球第二大離岸外包目的地國家。
相比之下,盡管中國旅游外匯收入占年服務貿易出口的比重仍然居于首位,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加以重視,提出對策。
首先是轉變觀念。要把旅游外匯漏損不好”的觀念轉化為進出口動態整體平衡為好”的理念。2011年中國旅游貿易逆差達到241億美元,將來還可能有所擴大。這是由中國旅游本土化的趨勢決定的,在短時間內很難、也沒有必要逆轉。
2012年中國出境旅游人數預計為8000萬人次,以此為基數,要達到全國人年均出境旅游1次的目標,至少還需要5年的時間。更何況旅游者在全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角色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民間外交家”、文化使者”和消除貿易摩擦調解員”等社會功能越來越強。因此,要順應中國旅游本土化的大趨勢,有序發展出境游。
其次,要轉變商業模式。中國的旅游企業要用好客源輸出地的王牌,做好客源輸入地的交流工作。以韓國為例,目前,中國已經成為韓國第二大旅游客源國,韓國則超過日本成為中國第一大旅游客源國,中國的旅游企業功不可沒。許多企業承擔了出境游的離岸和在岸服務外包的大部分工作,改變了只在境內組團的傳統商業模式,取得了海內外兩個市場協調發展、合作共贏的效果。其中,康輝集團與韓國企業合作,于2013年拉開了康輝-韓國旅游年”的序幕,為確保完成全年的組團計劃,連工作會都安排到濟州島召開。這種境外目的地整體營銷的做法,也是中國旅游企業走出去”的新模式。
其三,大力發展智慧旅游。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在線旅游市場交易規模將達2530億元,占中國旅游總交易量的比例超過10%。據預測2014年將達4580億元,占比接近20%。這種發展速度是驚人的,但是與美國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據估算,2012年美國在線旅游市場交易規模達1620億美元,約折合10206億元人民幣;10億(人年均3次)跨境旅游者中,有87%的人通過互聯網預訂旅行計劃。
由此可見,我們還需要不懈努力,以電子商務為抓手,采用更多的高科技手段,加快發展智慧旅游,提高旅游產品的附加值。此外還要推廣達到國際水準的民族品牌,在激烈的競爭中,把代表中國服務最高水平的民族品牌打磨得更亮,以更新、更超值、更現代化的形象,繼續穩坐中國國際服務貿易的頭把交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