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以廣東培育具有持續帶動發展能力的主導產業及對策建議”為主題的省長與專家座談會在省政府迎賓廳舉行。
座談會上,中 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秘書長魏建國、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劍閣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部部長馮飛全面分析了廣東產業轉型升級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所擁有的優勢與劣勢,并提出了打造東亞服務外包中心、因應形勢的新變化而全面梳理和逐步調整原有經濟發展政策、突出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 來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政策建議。
■省長問計
黃華華:培育戰略性產業需要金點子”
在 座談會上致辭時,省委副書記、省長黃華華指出,廣東省委十屆八次全會確定把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作為十二五”時期的核心任務。加快產業結構轉 型升級,培育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強大持久帶動力的戰略性主導產業,正是完成這個核心任務的關鍵。而培育戰略性主導產業,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則是加快培育戰 略性新興產業。
黃華華表示,盡管我省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效初顯,但整體上仍處于起步階段,任重而道遠。如何找準戰略性新興 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如何有效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路徑,如何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發展制高點,如何加快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專利數據系統和技術標準體 系,需要專家和企業家提出更多的金點子”和錦囊妙計”。
專家獻策①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秘書長魏建國
打造東亞區域服務外包中心
預 計未來5-10年全球服務外包可達到1.65萬億到1.8萬億美元,這是一個巨大市場。而中國的服務外包可以說起步晚、發展快、潛力大,截至去年底,全國 服務外包企業超過1萬家,服務外包執行總額403.3億美元,說明中國增長空間還很大。”在昨天舉行的省長與專家座談會上,魏建國如是建議。
下一步廣東經濟發展調整的方向不是由外向轉向內向,而是要實施和推進經濟國際化轉型戰略,把由境外和國際資本主導的被動接受國際產業分工的低端外向型經濟,逐步轉變為由內源經濟、本土資本主導的主動參與國際產業分工的相對高端的開放型經濟。
思路推動外向型經濟由低端向高端轉變
魏建國指出,以廉價資源(土地和勞動力)來吸引外資、引進技術,形成大規模生產和低價出口的發展模式,是改革開放初期廣東省產業發展的主導模式。這種模式在取得了巨大的輝煌之后,在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已日益成為制約廣東經濟可持續增長的瓶頸。
廣 東下一步應該如何發展?魏建國建議,廣東應在未來的5-10年內抓緊轉型,調整的方向不是由外向轉向內向、由國際市場主導轉向內需市場主導,而是把由境外 和國際資本主導的被動接受國際產業分工的低端外向型經濟,盡快轉變為由內源經濟、本土資本主導的主動參與國際產業分工的相對高端的開放型經濟。
魏建國把發展重點歸納為五個方面的轉換:從代工向自主生產模式轉換;從低價格競爭優勢向差異化競爭戰略轉換;從模仿到創新的轉變;從低端到大規模生產轉換;從末道工序向制造環節的結構轉換。
機遇全球服務外包將產生萬億美元蛋糕
如何實現這個發展模式的轉換?關鍵是要積極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重點發展服務外包。
全球服務貿易總額2010年己達到7.165萬億美元,而中國到了2009年服務貿易總額只有2868億美元。”魏建國說。
其 中在服務外包方面,根據國際數據集團(IDC)研究,預計未來5-10年全球服務外包可達到1.65萬億到1.8萬億美元。而中國的服務外包,截至去年 底,全國服務外包企業超過1萬家,服務外包執行總額403.3億美元。因此,魏建國指出,中國服務外包起步晚、發展快、潛力大,增長空間還很大。
建議抓住世界第三波產業轉移機遇
魏建國說,以服務外包為特征的新一輪產業轉移,正在把知識密集性和技術密集性的高附加值工作崗位從發達國家轉移過來,廣東能否抓住這一機遇,應是當前重中之重。
世 界產業轉移經歷了三大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以輕紡工業為主的勞動密集性的產業轉移,這一點我國30年前就抓住了。第二階段是以化工業為主的資本密集性轉移, 這一點我國在改革開放中期意識這點并抓住了這點。第三階段就是目前實施的以新技術、新材料、IT行業為代表的技術密集性的轉移。”魏建國說,前兩個階段的 產業轉移,雖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但也給我國帶來了資源的高消費、環境的高污染和貿易的高摩擦。雖然解決了我國近1.2億農民工就業問題,但大批大學生 就業迫在眉睫。只有發展服務貿易,才能既解決農民工又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
對策廣東可打造成為東盟的總部基地
魏建國認為,廣東有著發展服務外包得天獨厚的優勢。廣東有20多年接收制造業轉移的經驗,經濟特區先行先試的優勢突出,有著粵港合作的獨特地理優勢,并且作為中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可以乘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的強勁東風,加快與東盟各國的合作。”
在 具體做法上,魏建國建議盡快制定有關發展建立服務外包中心的措施和政策,特別是稅收和人才優惠政策。同時,加大CEPA在廣東先行先試的力度。以生產性服 務業的合作為突破口,在招商引資上重點向香港的生產性服務業,特別是金融、物流以及中介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傾斜,鼓勵港商在廣東設立服務外包企業、服務 外包地區總部等。
此外,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框架協議下,魏建國建議,應盡快制定廣東與東盟的戰略合作規劃。可逐步在東盟國家建立常駐機構,逐步將廣東打造成為東盟的總部基地,以使廣東服務外包中心發揮更大作用。
專家獻策②
中國國際金融投資集團公司董事長李劍閣
應對三大轉變廣東可先行
中國經濟增長的資源條件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廣東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也應隨之調整。”在昨天的省長與專家座談會上,李劍閣開宗義地說。
人口結構中的劉易斯拐點臨近,我國資本從絕對短缺開始出現相對過剩,改善生存環境和加速建設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中國經濟增長的資源條件發生了上述三大巨變之際,應該對過去的思路和政策做全面的梳理和逐步調整。而廣東可在應對三大轉變中先行一步。
思路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本產出率
李劍閣集中談到了當前經濟增長環境正在發生的三大巨變:第一個巨變是人口結構的巨變。
李 劍閣指出,目前,中國已經邁入人口結構的轉變期。全國勞動人口的占比將于2010-2015年間處于72%的峰值,但此后將逐年下降,人口紅利將逐漸消 失。劉易斯拐點的臨近,意味著勞動力將由充分供給轉變為相對緊缺,將出現城市熟練技術工人供不應求、局部地區開始出現普通勞動力短缺現象。
李劍閣表示,從國際經驗來看,象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等國家和地區能享受人口紅利”的時間約為10年。雖然全國青壯年人口持續多年涌向廣東使得廣東享有人口紅利”的時間成倍增長。但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不可避免。
在這種情況下,迅速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本產出率,提高高附加值產業的比重,才能解決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挑戰。廣東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領先地區,將更加感受到人口變化帶來的挑戰,而未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也將顯得更加迫切。
思路提高更有效運用內資外資水平
巨變之二是我國資本從絕對短缺到出現相對過剩。不斷增長的貿易順差、資本賬戶順差以及高達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高達50%的國民儲蓄率和27萬億元的存差,這都表明我國資本進入相對過剩”的狀態。
對 此,李劍閣表示,今后經濟發展戰略要從積極利用外資、鼓勵引進外資向更加有效運用內資和提高利用外資水平轉變。在繼續融入全球化,發揮比較優勢,鞏固制造 業大國地位的同時,需要注重擴大國內需求相關產業的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需要向內外需均衡型經濟轉變。在這一變動趨勢中,廣東的表現更為突出,理應先行應 變。
思路以節能降耗減排增效作切入點
李劍閣指出,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我國制造業和重化工業 規模將繼續擴大。如果我國在203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這意味著,發達國家在200年走過的工業化之路在我國將被壓縮在50年內完成。以追趕為特點的工業 化時期,使得在西方國家順序出現的傳統工業污染、農業面源污染、高技術引起的電子污染等在我國同時高強度地發生,出現復雜的疊加局面。
因應這種變化,應該以節能、降耗、減排、增效作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切入點。在抓好工業節能減排的同時,更加重視建筑業、交通運輸業、公用事業(2095.398,0.00,0.00%)、政府部門和居民生活等領域的節能。
建議以制度創新促發展方式轉變
李 劍閣指出,我們過去的思路和政策常常是針對勞動力過剩和資本嚴重短缺的。現在出現了勞動力結構短缺和資本相對過剩的苗頭,而且是趨勢性變化,因此應該對過 去的思路和政策作全面的梳理和逐步調整。要以制度創新、科學界定政府職能和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促進發展方式的轉變。要將傾斜發展指定部門的產 業政策,轉變為綜合性、普適性和功能引導性的能源、環保、技術和競爭政策。加快制定和嚴格實施技術、質量、能耗、環保、安全等方面的強制性標準。前瞻性地 把握比較優勢轉移趨勢,加大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對策打造全國基金發展中心
在具體的主導產業選擇上,李劍閣表示,從目前經濟發展的特點和資源稟賦來看,廣東適合持續發展技術密集型工業和高端服務業。
值得重視的是,廣東一向是資本的聚集地,2010年廣東上市公司市值達3萬億元,占全國上市公司11.6%,在全國的基金管理公司中,廣東地區基金公司管理資金總量高居全國第一位。基于此,廣東可以考慮打造全國基金發展中心。
專家獻策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
打造以創投為特色金融中心
改革開放30余年來,廣東的主導產業交替出現。下一個30年,廣東的主導產業何去何從?
在昨日的座談會上,馮飛表示,廣東應該以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升級有潛力的傳統產業兩條腿走路,并打造以創業、風險投資為核心的金融業服務中心。
廣東應該以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升級有潛力的傳統產業兩條腿走路,應成為繼上海突出金融國際化、北京以國有大銀行為特點的金融業集聚區之后,又一個以創業投資為特點的金融業集聚區。
思路聚集創新要素搭建工程化平臺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大勢所趨。”馮飛認為,從世界范圍上看,戰略性新興產業處在萌芽期,中國的情況則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處于創新活躍期、產業化突破臨界點,這在廣東體現最為突出,例如華為等一些技術能力、專利數量比較突出的企業已經出現。
從 歷史上看,三個因素決定了主導產業的選擇:消費結構升級、城鎮化、經濟全球化(比較優勢)。馮飛在具體分析廣東的比較優勢中發現,廣東科技成果轉化能力 強,但創新源、創新要素和創新能力不足,這應成為下一階段比較優勢提升的重點。馮飛說,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上,下一步廣東可以把產業化作為突破口,把創新 要素聚集,搭建起工程化平臺,以此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馮飛表示,目前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的戰略性、長遠性意義,大于對現實經濟增 長意義,支撐現實經濟增長還不是很突出。因此,當前應堅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對傳統產業中有升級潛力的產業轉型升級兩條腿走路。例如廣東優勢的傳統產業 家電業就大有可為,目前電網往智能化和綠色化方向發展是大趨勢,而發展智能電網需要用電側的智能化,這將引發智能家電終端的大發展。
馮飛還提出,以服務以上兩大產業發展的需要,廣東可以創業、風險投資為核心的金融業,形成自身獨特的有競爭力的金融業。廣東應成為繼上海突出金融國際化、北京以國有大銀行為特點的金融業集聚區之后,又一個以創業投資為特點的金融業集聚區。”
建議戰略性產業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與 傳統產業不同,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技術不確定、商業模式不成熟,服務配套不足、創新型小企業活躍,需要重構產業鏈、體制性碰撞大等特點。在發言中,馮飛詳 細談了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見解,目前的方式仍然不適應新興產業的發展,絕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在全球新興產業競爭中,要避免站錯了起跑線。”
他認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質上是探索新的產業發展方式和新的政府支持與管理方式,否則會把產業管死,甚至錯失機遇。這就須要突出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
對策將新商業模式納入高科技
在技術創新上,馮飛建議加快區域創新體系(平臺)的建設,解決產學研結合的問題。目前一些產業創新聯盟‘有其名,無其實’。政府要通過提供創新經費資助、引導成員互信,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分擔的聯盟機制。”
此外,須出臺需求側創新激勵政策。新興產業需求側瓶頸制約大,可以對此采取稅收優惠、直接補貼、區別性價格、應用示范、政府采購等一系列政策,并注重創新核心要素——— 人才的培育。
此外,馮飛還提議,在商業模式創新上,要消除行業壁壘和行業壟斷,開放市場。比如,可考慮將商業模式創新型企業納入高科技企業的范疇,采取同等政策支持其發展,在杭州已有相關實踐。”
最后,在體制機制創新上,馮飛說,要發揮廣東銳意改革的優勢,采取激勵與倒逼相結合,放松經濟性管制,把市場準入管理的重點從注重規模轉向激勵創新,完善相關市場開放機制,扶持新興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