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007年第四屆中國網商大會的嘉賓,IDG亞洲區總裁熊曉鴿曾笑稱沒有投資阿里巴巴,是自己最大的失敗”。然而,時隔近三年,IDG終于在電子商務領域再度出手,向四海商舟和易積科技這兩家電子商務外包服務商投資數千萬美元,這或許可以被視作是一次翻盤”的機會。
在IDG合伙人楊飛看來,盡管中國電子商務的市場廣闊,但單純從事倒買倒賣”的具體交易卻很難將公司做得很大,因此,除已經被證明是成功的平臺模式之外,對整個電子商務的交易過程進行細分,從中選取某一個。環節,提供專業性外包服務,或許將成為下一個電子商務巨頭”的誕生之地。
倒買倒賣難行,為品牌商觸網開店有戲
南都:熊總曾經開玩笑地說過在投了百度、騰訊之后,把阿里巴巴漏掉了,是最大的失敗”,而今天,ID G再度出手投了四海商舟和易積科技,是不是意味著在平臺模式成功之后,電子商務的外包服務將成為下一個機會?
楊飛:一定要說錯過阿里巴巴是個失敗,或許有點想把好事都占全了的嫌疑,其實在我們投了慧聰網之后,也把這塊領域覆蓋到了。而且,當時從基礎上來說,慧聰比阿里巴巴有優勢,現在我們正寄希望于它能成為第二個阿里巴巴,他們也正在努力做。
但正如你所說,電子商務的確是機會很多,我個人認為,單純的倒買倒賣很難做大,要發掘電子商務自身的價值,平臺模式肯定是成功的,不僅是阿里巴巴和淘寶,包括亞馬遜、當當、凡客誠品這些最初從某一個單類成長起來,現在也開始包容各種品類產品的企業,在某種程度上也能被稱為是平臺模式。
四海商舟和易積科技則是另一種新的有可能做大的模式。以易積科技為例,如 果 你把 電 子 商務 的 整 個 交易過程理解成有的人負責蓋樓,有的人做產品,有的人做經銷,那么就能明白為什么這一類的是可以做大的。我們把淘寶比作是廣州的北京路,有大的流量,那些做產品的商家要來開店,易積科技就相當于是專門幫這些品牌商在網絡上開店。這本身是符合商業邏輯的,在網絡銷售上提供更專業化的服務是有其存在的價值的。
PE滿天飛,VC遍地爬”
南都:我注意到,你在1997年加入ID G之前曾擔任過廣東省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上市發行部部長、廣東聯合期貨交易所負責人,最近也參加了招商銀行主辦的一個創新型成長企業高峰論壇,你是怎么看待中小企業面對創業板時的機會和挑戰的?
楊飛:從我的認識上來說,創業板后續的發展結果不論好壞,也會引起整個經濟增長方式,社會財富觀,甚至年青一代的生存方式、就業方式的改變。
但說到創業板的三高”特點(高發行價、高市盈率、高超募率),現在創業板上的400多家企業,未來必然會呈現出差異化發展。一些可能不怎么成長,一些能長期成長,一些能長期持續成長,還有一些能長期持續高成長。能達到長期持續高成長的中國公司肯定會出現,對它們來說,現在的股價并不高,我們也正需要這樣的公司。最不好的就是那些呈波浪式增長的公司,說白了是在欺騙社會,這種公司肯定也有,但數量多了,對大環境是有害的。
南都:那站在V C的立場上來看,十月份的解禁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退出的機會,你怎么看由此可能引發的震蕩?
楊飛:我想你指的主要是股權投資者的態度。這一年多來,股權投資基金在國內的增長,很多人形容是PE滿天飛,V C遍地爬”。但不管是飛還是爬,這里面必然有良鳥雄鷹,也有蛇蟲鼠蟻。
對于真正的價值發現者和投資者來說,他們的目的是要幫助企業長期持續地實現價值,即便是退出,也會選擇最合適的時機。所謂合適,就是在其價值完全反映出來的時候,而不是看著企業發展不健康,自己能賺點小錢了就趕緊跑。
團隊作戰我不能有私心”
南都:每個投資人都會有幾個自己特別感興趣的行業、領域,你所熱衷的領域有哪些?
楊飛:說實話,我不能有熱衷的領域。IDG在廣東的團隊有20多人,所有人的項目,我都要去看,其他地區的項目,作為公司決策委員會里的合伙人,我也都要去看。所以,我個人已經不能代表我個人了。
南都:ID G的這種團隊作戰的投資風格,從1998年改制以后就一直延續至今,面對外部不斷變化的投資環境,這種方式的好處都體現在哪里?
楊飛:這種好處是全方位的。早期做V C,其實風險也很大,2000年前,如果你突然給哪個公司100萬美元,可能很多人都會盤算著怎么把這筆錢裝進自己兜里,那你要保證投的公司能夠發展、壯大,就必須要動用各種關系資源,這時候團隊作戰肯定是有優勢的。
茶后吐真言
氣場+決策力+市場容量=好項目
判斷一個項目好不好、投不投,說得玄妙一點,是憑感覺。但如果非要說得明確一些,那首先要看創業者的氣場”有多大,他所表現出來的理想、對事情的真知灼見和駕馭能力有多大。
其次,是看他要做的事”,市場容量夠不夠大,比如前幾年的互聯網,后來的新能源、消費品、制造,等等。然后,再來看兩者結合之后有沒有特別優勢的地方,比如百度的成功,我個人認為就是和李彥宏本身懂技術有很重要的關系。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當時如果換作是馬云,我很難說會不會喜歡上他。
百度當時的技術開發要做到中文搜索全球第一,不管是從公司決策還是流程上的精益求精,李彥宏本人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商業模式的轉型上,我記得也和李彥宏聊了很久,就討論一條路是未知的,一條路是已知沒什么戲的,怎么辦”,當時很多人都想再等等看看。但在這種新的經濟環境下,如果真的等到信息完全公開了之后,反而已經沒機會了。就是要在信息尚不全面的時候做出正確的決定,這才是考驗一個創業者決策力的最重要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