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人民幣再次加快了升值步伐,不久前人民幣兌美元的匯價剛剛突破了7:1的價格,在這個過程中,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今年內已先后30次創出新高。按照2007年末的數據計算,2008年以來人民幣累計升幅已接近4.33%。對于以國際業務為主的軟件外包企業來說,頗有雪上加霜的意味。首先面對的是新勞動法帶來的人力成本的增加以及CPI的狂飆突進,內憂不斷,其次又面臨著人民幣升值導致的利潤下降。在這樣的局勢下,國內軟件外包企業毫無選擇地要經歷一次生存考驗,軟件外包業務也將在被動中走向升級。
中小軟件外包企業的寒冬
人民幣持續升值,增加了軟件外包的成本,且造成以美元結算的外包收入減少,導致直接影響外包企業效益。據測算數據,人民幣每升值1%,軟件出口的利潤將降低0.7個百分點;如今人民幣累計升幅接近4.33%,軟件出口的利潤率將直接降低3個百分點。這對利潤率低于10%的軟件企業無疑會有極大的打擊,生存壓力緊迫,預計會有大批以軟件外包為主要業務的中小外包企業面臨倒閉風險。
離岸外包的驅動力在于可以使發包企業節省30%-50%的成本。如果人民幣持續升值,這種驅動力將越來越小。國內的中小外包公司主要是做數據錄入類業務,這在行業中是利潤率最低的。另外則是負責外圍代碼編寫的業務,這與外包的核心業務并不相關。
處于外包產業鏈下游的中小軟件外包企業難以依靠這樣的業務存活。他們或者改變業務類型,拿到負責程序設計、系統分析類型的業務,或者是轉接國內的外包業務。如果他們提高接包報價,這意味著中國絕大多數外包企業賴以生存的價格優勢減小甚至不復存在,發包企業在考慮綜合成本后,會選擇更有利的市場;如果他們維持報價接受利潤損失,同時對于已經簽下的訂單,那么就得接受人民幣升值多少,就損失多少的代價。當前中國軟件企業人力成本在上升,而外包價格卻在不斷降低。
目前,在大連等城市,一些負責代碼開發類的低端外包業務開始變得乏人問津,畢竟不賺錢的業務誰也不愿意接。憑借中小外包企業自身的力量,很難拿到高端的歐美日外包業務,在優勝劣汰的自然規則下,選擇與昔日的競爭對手合并或者聯合打單的方式非常可行。承接大公司的外包業務也終究有限,而且競爭者眾多。在殘酷的環境中,國內中小軟件外包的產業格局在悄然變化。
大型軟件外包企業的機遇
人民幣升值對于根基深厚的大型軟件外包企業也帶來一定的影響,但沖擊不大。同時這些大企業也同樣面對考驗,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下,只有那些擁有核心競爭力,也就是更具創造力的企業,才有更多的生存空間。同時,人民幣的升值不可避免會帶來外包行業成本的上升,但行業"大者恒大"的馬太效應也會增強,對行業龍頭反而利好。
縱然面對人民幣升值,大型軟件外包企業仍有三個利好的因素,把握好這三方面,必然會獲得外包領域一席之地。
發達國家的軟件服務研究和開發正在向中國和印度等第三世界國家的轉移,而這個趨勢不可逆轉,將會越來越快。中國目前只占國際外包市場10%左右,大力拓展國際外包市場,是那些有實力的國內外包企業的機遇。
中國在未來20年間,是IT產業發展的黃金時期。中國改革開放30年間,在基礎設施投入方面是全世界最大的,也吸引了全世界最多的外資,中國用傳統的競爭方式來參與全世界競爭的方式已經不存在了。中國未來的競爭是靠管理水平的提高,靠創新方面走出自己的路線,所有的這些都會與IT相關,這樣一種大趨勢會使中國在未來成為成長速度最快,最有發展潛力的IT市場。國內外包也為大型外包企業提供了發展空間。
二級軟件城市有希望
過去人力資源主要談的是成本,今天在談短缺。全世界在IT服務方面高質量服務人才短缺導致中國和印度正在把其人力資源變成核心競爭能力。國內企業如果重視人才的培養,也必然能分得國際外包業務一杯羹。
相對于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高人力成本,外包企業選擇落戶中西部的一些二級城市已經變得必要。在西安、武漢和成都這樣的城市,承接一些代碼開發的業務還能夠賺得較好的利潤。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大的軟件外包公司出現了向中西部遷移的趨勢。東軟、華信、海輝是大連最大的三家軟件外包企業,據了解,海輝已經決定在成都設立研發中心,大連華信正在考察西安、武漢、成都等城市。而東軟則已早在成都布局,不僅建有軟件園,還建有軟件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