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機在改變全球金融架構和金融行業的同時,也為下一步的發展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昨日在昆山花橋舉行的中國金融外包峰會(BSFI)”論壇上,博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表示很看好金融外包產業前景。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湯敏也認為,明年將依靠金融投資效率的提高來促進經濟增長,這將為金融外包業帶來機遇。
龍永圖:
金融業發展利好金融外包
從中國金融業的發展前景來看,龍永圖認為,中國金融產業沒有遭受此次金融危機的重創,仍面臨高速發展,這對金融服務外包產業的發展有重要意義。此外,隨著金融機構的發展逐漸舍棄大而全”的概念,將為中國金融機構的服務外包產品帶來極大的商機。
雖然金融外包行業在中國起步較晚,規模較小,但發展非常迅速。麥肯錫全球合伙人彭壯壯就表示,中國BPO(業務流程外包)市場目前的規模超過了200億元人民幣,過去每年有20%的增長。其中,金融行業的BPO達到48億的規模,增長速度也超過了20%,但是在規模和整個金融外包占金融行業運營支出的比例,與國際上相比都有較大差距。
中國保監會統計信息部主任吳曉軍在會上表示,目前我國的金融業呈現出核心業務和非核心業務、前臺業務和后臺業務、標準流程業務和非標準流程業務加快分離的趨勢,企業能夠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在核心業務創新點,能進一步提高核心競爭力,因此金融后臺的建設和以各類后臺為載體的服務外包正在成為信息化建設的一個主題。
據悉,中國的金融外包主要以信用卡中心、銀行和保險公司為主,而證券公司外包相對較少。吳曉軍表示:目前我國各保險公司在不同程度上都已經開展了服務外包,而且在深度和廣度上正在不斷地延伸和拓展。保監會高度重視保險業的信息化建設,支持保險公司根據自身條件開展服務外包。”
湯敏:
金融外包正逢其時”
湯敏表示,隨著中國經濟在世界范圍內率先復蘇,明年的最大挑戰已不再是增加貸款規模、增加政府刺激經濟的財政投入,而是依靠金融投資的效率提高來促進經濟增長,其中金融是提高效率的核心,因此金融外包正逢其時”。
事實上,從國務院此前出臺的扶持中小企業29條,即是解決效率問題”,明年投資的主要動力可能會來自中小企業、民營企業,這為金融外包產業的發展提供機會。
湯敏進一步解釋道,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以及消費者貸款業務,需要大量的非常瑣碎的信息采集和信息處理等工作,這需要金融外包給予良好的技術支持。
然而,湯敏也指出,中國金融行業大部門是國營企業,企業在重視利潤的同時更重視規模。因此接受金融外包的速度相對民營企業較慢。對于如何為大型的金融機構提供外包服務,湯敏認為,應該采用藍海戰略,去通過創新發掘信貸藍海領域。
舉例來說,目前國家重點關注和支持的融資領域——中小企業融資、農戶融資和消費貸款,一直面臨融資難的問題,為此國家也鼓勵成立了一大批小額貸款公司。那么,如果銀行不直接放貸給小企業和農戶,而是外包給小額貸款公司去借貸,這也是一個新的思路、新的模式,同時也幫助推動金融機構擴大上述領域的融資。
建行:
銀行排隊是運營外包沒做好
建設銀行(601939,股吧)產品質量部副總經理趙志宏表示,目前很多客戶遭遇了銀行網點排隊問題,其實就是銀行網點沒能很好地履行營銷、服務功能,而被大量交易業務占據了時間。關鍵是銀行沒有把交易業務向后臺遷移,其中沒有做好運營外包是重要原因。”趙志宏說。
趙志宏表示,另一個關鍵因素是發包方和接包方之間的有效對接,在一些銀行公司客戶運營結算現金管理中,銀行答應給客戶的一些回單遞送,但卻沒能按客戶的約定時間遞送回單。由于金融企業和金融外包企業流程對接方面出現了問題,從而影響了客戶的滿意度和忠誠度。”
趙志宏認為,中國的金融外包服務正從傳統的后臺的集中外包向第二階段過渡,有些企業已經把前臺的營銷業務開始外包,未來在銀行類金融企業和外包企業之間,也許會出現戰略協同的外包3.0時代。”
趙志宏認為金融企業和金融外包企業可以各取所長,互為客戶。他說,大量中小金融外包服務企業族群可能會遭遇到資金的瓶頸。這些小企業在金融外包服務面臨資金結算方面的問題恰恰是銀行的機會,我所遇到的金融機構很多的分行把金融外包服務視為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趙志宏說。同時,銀行業運營模式的扁平化、集約化也給金融業外包帶來新的機遇,提供了大型金融機構如何服務小企業的有效途徑。
達信保險:
發包方要有保險意識
達信保險大中華區董事長兼CEO韋樸則強調了金融外包過程中的風險管理意識。在外包過程中會產生涉及到財務方面的數據安全風險,數據泄漏進入公共領域造成損失;還有知識產權保護,尤其是涉及到法律體系復雜的跨國糾紛;以及物理風險防范,在沿海臺風高發區可能帶來的自然災害危險。除此之外,還有無形的發包方信譽損失的風險。
在外包過程中,發包方和接包方在業務的標準和結果期待方面,時常會出現一些偏差。而對最終用戶產生的不滿等問題,會直接反饋到發包方身上。”韋樸認為,為了防患于未然,發包方在一開始應當有和保險公司合作的意識。在印度,給外包合同上巨額的保險是一種新的合作趨勢,但在中國仍顯得不可思議,主要原因可能是保險在中國滲透率還不是很高,在整個負債的連帶責任方面,中國市場還欠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