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世網13日消息(陳淑娟) 2008年底,重慶市啟動了“聚焦軟件外包——轉危為機反周期特別行動”,并提出了“中國軟件服務外包前沿城市”和“中國在岸外包的引擎”兩大發展目標。決策之前,重慶市信息產業局局長沐華平和他的團隊仔細研究了國際國內的宏觀經濟形勢—金融危機、產業轉移、4萬億計劃、擴內需、保增長等,無一不在他們的關注之列。對于兩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沐華平也保持了他對宏觀大勢一貫的高度關注,并做出了解讀。
《計算機世界》: 重慶市信息產業在創新方面有怎樣的成績和舉措?
沐華平: 創新型國家落實到信息產業的具體工作中,就是要加大研發投入、搶占信息技術的制高點。根據我們的統計,2008年,重慶市電子信息產業研究開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6.5%,較上年增加0.2%。
2008年,信息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獲得重大突破,重郵信科“TD-SCDMA終端核心芯片平臺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得200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天海公司“LED芯片手術無影燈”等5個項目獲得2008年中國創新設計紅星獎。截止目前,全市信息產業領域已獲得18項國家科學技術獎,3項國家信息產業重大技術發明獎,名列西部第一。
《計算機世界》: 作為西部的重點城市,重慶市信息產業形成了怎樣的特色優勢產業?
沐華平: 作為西部大開發的重鎮,重慶市信息產業綜合考慮了全國不同區域的經濟特點,找到了軟件外包這個突破口。
重慶建成了全國最大的023本地電話網,建立了國內第一個省級互聯網交換中心,建成了覆蓋全市的寬帶高速城域網和數字電視基礎平臺,互聯網出口帶寬達到400G。毫不夸張地說,目前重慶的信息基礎設施條件不弱于全球任何一個城市。
正是這樣良好的信息基礎條件,吸引了眾多知名IT企業到重慶投資。惠普公司已有“四朵金花”落戶重慶; IBM、微軟、甲骨文、霍尼韋爾、NTT DATA、富士通、中興、華為、中科院軟件所、基礎軟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國內外知名軟件研發機構紛紛落戶重慶。巨大的產業集聚效應和帶動效應還將逐步顯現。
《計算機世界》: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了人才強國戰略,而人才也是重慶市信息產業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在培養、引進人才上,重慶市又是怎么做的?
沐華平: 剛剛過去的1月份,我們啟動了“重慶市軟件外包中高級人才百人深造計劃”,由信息產業局資助重慶的軟件外包企業選派中高級人才赴海外深造,提高他們的軟件開發和項目管理水平。這項計劃也是重慶建設IT“人才池”的重要內容。
其實,重慶地區人才資源豐富,擁有重慶大學、西南大學、重慶郵電大學等57多所培育IT人才的高等院校,每年畢業的大學生約15萬人,加上中等職業教育,每年畢業生達40余萬人。
但是這些人才還遠遠不夠。為了引進高端人才,重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配套優惠政策和措施。比如,對重點項目正式錄用的一定數量的軟件人才提供1000元~5000元人民幣/人的人員培訓費補貼; 為國際知名軟件企業提供或建設符合要求的辦公場所,并給予2~3年的免租期等。
《計算機世界》: 工作報告中多處提到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推動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在您看來,信息產業在其中應該起到怎樣的作用?重慶市有什么探索?
沐華平: 不久前,重慶市被工業和信息化部列為首批國家級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試驗區。
“兩化”融合試驗區將重點圍繞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促進工業由大到強的戰略目標,以創新為驅動力,以實施重大項目為依托,著力抓好“三個統籌”。一是在企業層面,統籌設計、制造、管理、物流等各個環節信息化,以增強企業競爭力; 二是在行業層面,統籌加快發展信息產業、生產服務業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以優化產業結構; 三是在政府層面,統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健全完善的政策支持措施,以發揮政府的宏觀導向作用。
同時,我們也計劃啟動一批重點項目,如新產品網絡化協同設計開發、工業裝備數字化提升、供應鏈信息化、信息化節能降耗、機構分離與業務流程再造等若干重大工程。目前,重慶市“兩化”融合實施方案正在等待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批復,一旦條件成熟,我們將盡快啟動“兩化”融合試驗區建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