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知名網站上曾看到一篇文章《沒餡兒的包子不如大饃》,說的是:上個世紀美國快餐業打架,一家后起之秀(Wendy)直接挑戰行業老大麥當勞的故事。在Wendy的廣告中,一位好斗、愛挑剔而又風韻猶存的老太太,面對著桌上一只碩大無比的漢堡包眉飛色舞,笑逐顏開。可當她滿心歡喜地撕開漢堡包時,發現中間的肉餡只有指甲蓋那么一丁點大。她始而驚訝、好奇,盯著漢堡包左看右看;繼而氣憤、惱怒,最后竟對著鏡頭發出了一聲大喊:"牛肉在哪里?"
一時間,"牛肉在哪里"不脛而走,膾炙人口,竟成了全美流行的口頭禪。媒體質疑政客的經濟政策沒有實惠的內容,會發問"牛肉在哪里?";股東質疑上市公司的經營計劃中沒有可行的盈利預期,會發問"牛肉在哪里?";影迷質疑好萊塢的新片缺少內涵,會發問"牛肉在哪里?";連當時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在發表施政演說時,也會用"牛肉在哪里"來解釋其政策中包括那些核心部分。
從而引出:對于企業而言,如果你把服務套餐打扮成包子,里邊就必須有像樣的餡兒,否則的話,客戶難免有上當受騙的感覺,再跟大饃對比一下,可能就直接導致客戶流失了。
一周前,乘坐D航空公司的航班從濟南飛上海(浦東),因隨機行李出現問題,在到了浦東機場后,找D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員幫忙處理,D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員拿了我的身份證、登機牌去復印,還讓我留下自己的聯系方式。
昨天,在整理行李時,突然發現自己的身份證不見了,這可急壞了我,拼命回憶這段時間使用身份證時的場景,最終確認身份證應該是掉在機場了。
打了10多通電話,在D航空公司客服一堆"不知道、查不到、不清楚"的回復里,我終于找到了上海(浦東)機場D航空公司行李查詢處的電話。
經過一番解釋與查詢,身份證果然在這里,在我喜極而泣之時,也不禁發出一句疑問:工作人員發現我沒有拿身份證時,為什么沒有想到主動給我打個電話告訴我一聲?我的登機牌(上面還有D航空公司會員卡號)、手機號,他們可都有呀!
地處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的上海,前兩年兼并了某航空公司,D航空公司穩穩地成為了中國三大航空之一,正是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時候。照理說,國際型的航空公司應該是在客戶服務方面領跑中國市場,總不能比"鄉務擰"差吧?
十分鐘前,我幫朋友致電D航空公司客服,詢問上海(浦東)機場VIP休息室靠近幾號登機口,D航空公司客服人員回答我:"不好意思,這個問題,我們不清楚。"
"系統里也查不到嗎?"我試探著建議。
"十分抱歉,系統里也查不到",客服依舊淡定。
"難道以前沒有人問過這類問題嗎?" 我不死心,接著追問。
"嗯,是有旅客問過,但我們確實查不到。"
好吧,我既然不是第一個提這樣問題的,也一定不會是最后一個,難道那些回答不了此問題的員工沒有一個主動向Leader反饋?我敢肯定,在掛機之后,這位客服也不會向TA的上級提交這個問題,因為TA覺得回答不了這個問題,不是TA的問題,因為系統里查不到,還因為客戶接受了"查不到"的結果。
綜合這兩件事來看,我似乎明白了,為什么這些穿著D航空公司制服的服務人員,對這樣的事不上心。我猜,原因有五:
1、TA可能覺得意義不大,與每天成百上千通電話相比,這樣的小事能應付就應付,而且相信TA的經驗肯定會告訴TA:客戶如何沒有說要"投訴",這樣的事就可以不了了之。
2、可能TA也跟Leader提過,Leader可能說"系統里查不到,我們怎么辦啦,又不是我們來維護系統的",然后就沒有下文了,所以,TA就明白了,系統里沒有的信息與資料,確實就是回答不了。
3、TA可能只是公司里最最一線的員工,多說多錯、多做多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正一個月就拿這么多錢,KPI里又沒有考核"積極反饋、提交客戶的問題"這一項。
4、對外宣傳的工具(如:微博)形同虛設,沒有起到輿論監督的作用,無法引起高層的注意,員工自然也不用擔心這些的輿論會對自己造成多大的影響。
5、身份證對于客戶來說,可以補辦,不算是貴重的物品,掉了就掉了;雖然有客戶的聯系方式,但我的工作內容里不包括主動聯系客戶,如果客戶想起來了,自己會回頭找,如果客戶沒有想起來,我也會按規定把東西上交公司。
我也多次致電D航空公司客服提過關于服務方面的建議,卻從未得到D航空公司的回復、也未見改進。但時不時我卻能收到D航空公司各種促銷短信,看來,D航空公司有全民營銷的意識,卻缺乏全民服務的意識,殊不知,營銷的前提是"服務"啊!
做呼叫中心的時間長了,對于服務的意識也會比常人要求的多一些,其實這兩件事,D航空公司的客服只要主動一點點,事情就不會變成現在的樣子。
記得有位微博名人曾推薦過一本關于服務的書 --《關鍵時刻》,講的就是客戶每次接觸公司的那一刻都是關鍵時刻,或許每個員工只做錯一點點,那對客戶累積起來的負面印象就非常巨大;對于企業來說,有投訴/建議都是進步的機會,聽過我培訓的學員都知道"特侖蘇的故事",為什么我不堅持投訴?因為我對于這家企業不抱任何期望,所以,大多數愿意投訴的、挑剔的客戶才是真正的買家。
在我做運營管理時,也遇到過員工缺乏主動服務的意識,怎么解決?方法也有四條:
1、明確呼叫中心的使命與發展目標,甚至是公司的戰略,在入職時要講、日常各項例會中也要講,目的就是讓員工明白,什么才是公司重視的。有一句說得好:如果你雇用員工的手,他就只動手;如果你給他們用腦的機會,他們就會動腦。
2、強化員工對于服務的理解,在各種場合,有機會時就向員工宣導主動服務的意識,放大閃光點。記得有一次,呼叫中心兩名員工在接客戶的投訴,中午兩點了才到公司餐廳的食堂,沒有想到,餐廳的大廚師傅把飯菜一直放在爐子上熱著,堅持等到員工吃完飯后才下班。事后,我特意發郵件給管理餐廳的行政部門表示感謝,并多次在例會上以此為案例,向員工做積極正向的宣導。
3、讓員工分享服務心得的機會,無論是員工提供給客戶的,還是員工自己成為客戶時享受到的。
4、服務品質保證的延伸。對于一線坐席提出的建議,管理者必須做到,事事有回應,不讓難題留在一線坐席手里。就算是現在暫時無法解決,也要給員工應對的方法與話術。
如果企業在這些方面重視起來,服務也就開始規范起來了,服務的硬件如果不足,軟件依然可以彌補客戶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