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是一個目前被熱烈討論的話題,事實上“協同”最早的提出還是來源于協同商務(CC)中的“協同”概念,旨在實現企業內部,企業和客戶、供應商、合作伙伴等之間的良好商務協作,這樣一個蘊含樸素工作愿景的概念在近兩年被廣泛地“引用”,從協同OA所代表的協同應用層面,到即時通信等代表的協同技術層面,軟件界有“泛協同化”趨勢。
筆者認為,“協同”首先是一種工作愿景,即使沒有技術的支撐,這樣的工作愿景在項目組、部門內、跨部門、跨企業等不同范圍內都廣泛存在。正如最佳CRM企業不一定要擁有CRM軟件一樣,更關鍵的是要有客戶協同的理念、文化和行為實踐。
那么,對一個企業來說,協同無非體現為“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等基本工作模型,再加上時間維度上的同步或異步,范圍維度上的部門內、跨部門、跨企業等。為了更有效地開展上述協同工作,相關軟件應用和軟件技術提供了必要的支撐,如工作流、項目協作、會議管理、即時通信等。其中處于核心地位的還是工作流,企業大部分的管理和業務工作都可以通過工作流加以常規化、規范化,這也是2/8原則的一種體現。
目前國內很多企業在流程方面,已經歷了規范化流程階段,局部或大部分實現了流程電子化,也有些從優秀走向卓越的企業正向更高的階段發展,即知識化流程。筆者認為,只有實現了知識化流程,協同的工作愿景才有可能真正達成。
知識化流程的核心正在于“在最合適的時間和場所,將最合適的信息和知識傳送給最合適的人”,有效實現“信息和知識”和特定“角色”以及“場景”的關聯,進而指導人們做出決策和行動。從IT角度來看,這就意味著從傳統的信息化系統建設模式到知識化系統的演變,而實現這種演變的核心方法論正是知識管理,就如質量管理ISO9000、流程管理BPM等理念、方法一樣,知識管理將給日常管理工作帶來一種新的工作理念和新的工作方法,進而也給信息化系統建設帶來新的設計機制和運作要求。
具體來說,為實現從“信息化”演變到“知識化”的目標,對IT應用提出的第一個要求就是從“系統為主”到“以人為本”的轉變,這是IT應用范式上的重大變化——在IT應用中不再是“人找事”而是“事找人”,也不再是“人找信息和知識”而是“信息和知識找人”。
在這種新的IT應用范式下,將呈現出IT應用的新模式,其核心在于通過一個集成的門戶架構,實現角色(Who)、場景(Where)、管理和業務流程(How)、數據/信息/知識(What)的統一。
這種新的應用模式,將可以給企業創造新的IT價值模型,筆者稱之為“VALUE”模型:
·View (獲取):每個員工都可以通過統一的知識門戶,獲取和其相關的信息。其核心是信息關聯,整合來自諸如ERP、CRM、OA等系統的信息,來有效地解決組織內“信息孤島”的問題;
·Act(行動):每個員工都可以通過統一的知識門戶,使用相關的應用功能來進行業務操作。其核心是應用關聯,整合來自諸如ERP、CRM、OA等系統的應用功能,來有效地解決組織內“活動孤島”的問題;
·Learn(學習):每個員工都可以通過統一的知識門戶,進行知識求助和協作來增強其決策和行動能力。其核心是知識關聯,整合來自企業內外的專家經驗、最佳實踐等,來有效地解決組織內“知識孤島”的問題;
·Understand(理解):每個員工都可以通過統一的知識門戶,看到和其相關的關鍵績效指標狀況,理解其工作成效,并為持續改進指明方向。其核心是績效關聯,整合來自不同應用系統的數據,對關鍵績效指標進行統計、分析和呈現,來有效地解決組織內“績效盲島”的問題;
·Earn(贏利):通過給每個員工提供足夠的信息、知識和工具支援,使其真正成為企業的“價值”創造者,最終幫助企業贏利。
所以要做好企業的協同管理,組織一定要規范企業的各種流程,通過規范化流程、電子化流程到知識化流程來實現流程的三重境界,這是企業運營的基礎。但如何高效協同則不僅僅是技術問題,知識管理則是有力的支撐,是協同管理的靈魂所在!
天極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