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工商聯副主席、榮事達董事長潘保春心情格外愉悅,因為其帶來的三項建議,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均有提及。在三項建議中,潘保春在接受采訪時,特別提到了漢字商標的使用。
2011年,價格昂貴的達芬奇家具被媒體曝光,國產品牌冒充洋貨。潘保春表示,生活中,假"洋品牌"的現象并不少見。不少人在逛商場時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各種打著英文標識的商家,乍一看像國外的品牌,仔細觀察后發現原來是一個國內的品牌,消費者稍不留意權益就會受到損害。針對這樣的現象,他建議:漢字商標使用應納入強制標準。
根據潘保春的調研,國內商標在產品上的使用不規范、不易懂等現象十分普遍。許多中國本土產品貼上冗長的“外國名”。
“當我們走進高檔消費品市場時,與裝修豪華、店面檔次高相比較,讓國人感觸頗深的就是,整個商場幾乎沒有一個店名、一個品牌是普通消費者所能認知的,也幾乎找不到一個漢字,全是各式各樣的‘洋品牌’。”在潘保春看來,國內一些商家有這樣的做法,歸根結底是文化的不自信。他們總認為,一個外來語的名字在感覺上總會顯得更加神秘而且更加高端。
“這種情況在發展中國家又會特別明顯。我們國家同樣經歷過這樣的發展階段,早前我們給世界上的大部分品牌都代加工產品,但在核心技術、現代文化、人員素質上的相對落后,總會讓國人更向往外國的“月亮”,這是非常自然的。縱觀作為鄰國的日本和韓國,在過去的三十年里也都經歷過國民更喜歡外國產品的過程。”潘保春說。
這種現象的存在又極易誘導消費者,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從而造成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等,有失公平交易原則。甚至因此導致惡意欺騙消費者的現象時有發生,擾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因此,他建議國內市場在產品上應該使用漢字商標,以更加清晰、易懂的方式展現各類產品的品牌屬性。同時,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語文字,也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是中華文明世代傳承的標志,使用漢字作為商標,符合中國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基本要求。
相關閱讀:
潘保春代表建議修改完善商標法,為使用漢字商標提供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