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貧困人口呈現“插花式”分布的特點,因病或因殘致貧是主要原因,“老弱病殘”占到貧困人口總數的95.7%。如何幫助這些缺乏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有效脫貧、穩定脫貧呢?經過幾年的探索,福山區總結出一條依托大櫻桃產業,發展“庭院經濟”的扶貧新路子。
福山區選擇這條獨具本地特色的脫貧路徑,主要是基于以下三點:一是特色優勢。福山是“中國大櫻桃之鄉”,“福山大櫻桃”素有“北方春果第一枝”的美譽,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大櫻桃年產值10億元,商標品牌價值16億元。二是效益可觀。每棵大櫻桃樹年均可創收600元,盛果期的美早、早紅等優勢品種可創收1200元,而且櫻桃樹占地面積小,10平方米的面積就能種1棵。三是管理簡易。櫻桃樹病蟲害很少,除了櫻桃采摘季節較忙外,一年只需噴藥2次、施肥2次、剪枝1次,不需要太多勞動投入,非常適合庭院種植。通過實施以“大櫻桃庭院經濟”為主導的多種扶貧措施并舉,福山區建檔立卡貧困戶已于2016年年底前全部實現脫貧。
“一株苗木”花開庭院,實現收入“翻兩番”。大櫻桃在福山的種植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廣大貧困戶的家中也普遍種植過櫻桃樹,之所以沒有幫助他們實現脫貧,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品種老舊。多數貧困戶家中種植的櫻桃苗木都是大紫、那翁等老舊品種,出產的大櫻桃平均市場價格僅為2元/市斤,但現在經濟效益較好的“美早”“薩米脫”等新品種,平均價格能賣到20元/市斤,相比較而言,老品種經濟效益差,但是貧困戶由于經濟原因,自身沒有能力更換新品種。二是產量偏低。貧困戶庭院種植的櫻桃樹,大部分已經進入衰果期,產量不到盛果期果樹的1/2,這樣也直接導致經濟收入較低。為有效解決以上兩個問題,福山區投資1200萬元建設了32處大櫻桃扶貧苗木種植基地,目前已累計無償贈予貧困戶新品種櫻桃苗木2000余棵,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覆蓋率100%。所發放的苗木均為“美早”“薩米脫”等經濟效益較好的新品種,且全部處于盛果期,種植第二年即可獲益,貧困戶的收入至少可以翻兩番。
“兩項幫扶”扎根庭院,密切干群“魚水情”。“兩項幫扶”就是勞動幫扶和技術幫扶。在勞動幫扶上,福山區從區直機關干部中篩選出精干力量作為“第一幫扶責任人”,對全區169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一對一”結對幫扶,又從鄉鎮干部中抽調群眾工作經驗豐富的人員作為“第二幫扶責任人”,兩級幫扶責任人的責任之一就是幫助貧困戶干農活,搞好大櫻桃樹庭院管理。由于大櫻桃樹管理相對簡單易操作,幫扶責任人平時可以利用周末和假期的時間,到貧困群眾家中打打藥、施施肥、剪剪枝。“櫻桃好吃果難摘”,果實成熟季節,幫扶責任人可以拿出工作日的時間幫助貧困戶采摘大櫻桃,解決貧困戶“櫻桃熟了、摘不下來”的問題。過去貧困戶雇人摘櫻桃,每天勞務費為120元,干部的勞動幫扶直接為貧困戶節省了一大筆開銷。在技術幫扶上,分兩個方面進行,一個方面是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進行技術培訓,建設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在關鍵時節、關鍵環節進行跟蹤技術指導和培訓,目前已為貧困戶免費發放書籍和明白紙1500余份,舉辦知識講座120余次、培訓貧困戶3000余人次。另一方面是對幫扶責任人進行技術培訓,針對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讓幫扶責任人帶著技術下去直接幫助勞動,保障貧困戶果樹豐收。
“三條渠道”并聯庭院,櫻桃銷路“通四海”。把櫻桃賣出去、而且賣出好價錢,才能真正讓貧困戶得實惠。為此福山區立足實體市場、農村合作社和電子商務三條銷售渠道,建立“三個到戶”工作機制:一是實體市場“配貨”到戶。福山區的每個鎮街都建設了大櫻桃批發交易市場,年均客流量達百萬人次。為保證貧困戶的大櫻桃及時銷出,鎮街每個村都安排一名市場配貨員,上門集中收集、銷售貧困戶的大櫻桃,確保貧困群眾的大櫻桃第一時間進入市場。二是農村合作社“訂貨”到戶。采取“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的模式,成立大櫻桃產業黨支部,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協會的作用,組織貧困群眾以果樹入股,合作社實行包銷,并進行保本分紅。2017年,張格莊鎮部分貧困戶以新品種果樹入股大櫻桃合作社,銷售季結束后,不僅自己的大櫻桃賣了錢,還獲得了分紅300元。三是電子商務“淘貨”到戶。借助阿里巴巴“千縣萬村”農村淘寶計劃,搭建“互聯網+貧困戶”銷售平臺,目前已建立村級服務網點52處。通過電子商務,福山區實現了與阿根廷大櫻桃的“反季銷售”,把福山夏天的大櫻桃賣到冬天的阿根廷,銷售價格又提升了一倍。同時,積極引導貧困戶轉變觀念,掌握新的網售技能。今年,有的貧困群眾在大櫻桃成熟之前,就已經通過手機APP把自家的大櫻桃預售完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