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的編程語言或工具,比如“易語言”。
不過,最早出現的編程軟件大多為英語環境,對于習慣使用中文的人,為了編程不但需要學會編程規則,還要學會英語,這對不諳英文的人構成了一個較大的障礙。相對于印度,由于有較好的英語環境,軟件外包發展較快,而中國則只是因為英語的問題造成軟件外包一直很難發展。使用中文編程語言,不需要記住大量的英文語句,中文用戶可以在自己母語的基礎上從更高方面入手。而且可以減少學習英語的成本,為漢語區的軟件產業發展提供幫助。
以前的編程為什么不用中文來寫?
原因一:起源問題
計算機的起源是在美國,自然而然用英文開發,就算是現在的編程軟件幾乎也都是英文的,編程軟件大都是基于他們的操作電銷外呼程序。
原因二:流通性差
中國雖然近代開始崛起,但世界通用流行語言還是英語,中文其實很是復雜,語氣稍微變一下,整句話的意思都能變,基于這種情況系統源碼,世界上各個國家的人如何交流確實很難。
原因三:沒有成熟的體系
雖然機器只有0和1這么簡單,但想要用0和1就來表達出人們的所想,這個體系建立起來是非常困難的,就算是現在發展了很多年的編程語言,仍舊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原因四:耗費成本太大
要是想用中文編程,只能是在原有硬件上將中文編程轉換成英文編程再轉換成機器語言,或者是重新設計編寫制作能夠承載中文編程的硬件,這兩個方法,無論哪一種,都是要顛覆整個it行業最基礎的架構,所有匯編語言都要改,這等于將全世界翻個底朝天。就算中文更優,但代價也沒人承擔得起。
未來用中文編程可能么?
答案是沒問題的,雖然中國計算機技術發展較晚,在國際上沒有話語權,也沒有很好的操作電銷外呼程序,但中國科學家已經孜孜不倦的研究出了全中文的易語言,雖然現在一直不溫不火,還不夠成熟系統源碼,沒被主流接受,但我相信,外國人可以的,我們中國人也一定可以(當年說我們造不出原子彈和航空母艦,現在我們不照樣都有么),這個路程會很漫長,或許在下一個智能時代,鍵盤錄入時代終結后,手勢可能會作為新的編程模式,到時候中文會大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