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對大多數人都是個新概念,大家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釋,說法不一。我們認為物聯網是一個基于感知技術,融合了各類應用的服務型網絡系統,可以利用現有各類網,通過自組網能力,無縫連接融合形成物聯網,實現物與物,人與物之間的識別與感知,發揮智能作用。
在醫療衛生領域,物聯網技術能夠幫助醫院實現對人的智能化醫療和對物的智能化管理工作,支持醫院內部醫療信息、設備信息、藥品信息、人員信息、管理信息的數字化采集、處理、存儲、傳輸、共享等,實現物資管理可視化、醫療信息數字化、醫療過程數字化、醫療流程科學化、服務溝通人性化,能夠滿足醫療健康信息、醫療設備與用品、公共衛生安全的智能化管理與監控等方面的需求。
物聯網的運用使得個體與醫院可以直接對話,實現疾病的及早治療和健康維護。建立完備的、標準化的個人電子健康檔案之后,通過區域醫療信息系統,患者可以迅捷地找到以最短距離、最低成本針對自己病情進行有效治療的社區醫療機構,甚至可以在家接受社區醫療機構的上門服務;患者還可以方便地進行遠程預約門診、日常醫療咨詢。
射頻識別技術(RFID)是物聯網感知層核心技術之一,它利用射頻信號通過空間耦合(交變磁場或電磁場)實現無接觸信息傳遞并通過所傳遞的信息達到識別目的,無線射頻識別RFID技術已經得到廣泛應用。
目前,電子證照CA認證與信息安全管理;動植物電子標識、食品/ 藥品供應鏈及軍用物資的安全監管;獨生子女、病人、老人及貴重物品和寵物的跟蹤管理;智能交通、現代物流、電子口岸、大型會議、文檔圖書、工農業生產過程以及城鄉信息化建設等領域都已先后啟動了RFID應用試點,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離智能化仍然有很長一段距離,RFID在醫療衛生領域的智能應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醫療設備管理。將醫療設備的RFID存入生產商和供應商的信息、設備的維修保養信息(包括耗材)、醫療設備不良記錄跟蹤信息等,通過應用醫療設備RFID簡化了設備巡檢、維護。設備維護巡檢后的信息在現場可以錄入手持機,同時存儲于設備上的芯片,回到科室后將手持機內的信息上傳到中央處理器內,進行相應的數據存儲及處理。
二是病房和藥房管理。每位住院的患者都將佩戴一個RFID腕帶,存儲了患者的相關信息(包括藥物過敏史、每天用藥和打針情況),更詳細的信息還可以通過RFID上的EPC編碼對應到數據庫中,可幫助醫生或護士對交流困難的病人進行身份的確認。RFID腕帶能夠防止被調換或除下,確保標識對象的唯一性及準確性。腕帶允許醫院管理員對部分數據進行加密,即使腕帶丟失,也不會被其他人員破解。
此外,還可以利用攝像探頭監視病房,及時發現病人需要看護或救助情況;利用各類傳感器管理病房和藥房溫度、濕度、氣壓,監測病房的空氣質量和污染情況。建議醫院的工作人員也佩戴有RFID胸卡,防止未經許可的醫護、工作人員和病人進出醫院。監視、追蹤未經許可進入高危區域的人員。
三是藥品管理和用藥環節。將藥品名稱、品種、產地、批次及生產、加工、運輸、存儲、銷售等環節的信息都存于RFID標簽中,當出現問題時,可以追溯全過程。把信息加入到藥品的RFID標簽的同時,可以把信息傳送到公共數據庫中,患者或醫院可以將標簽的內容和數據庫中的記錄進行對比,從而有效地識別假冒藥品。患者也能利用RFID標簽,確認購買的藥品是否存在問題。
利用RFID技術在用藥過程的各個環節加入防誤機制,過程包括處方開立、調劑、護理給藥、病人用藥、藥效追蹤、藥品庫存管理、藥品供應商進貨、保存期限及保存環境條件以及用藥成本之控管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