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物聯網本質來看,物聯網結合了現代信息技術和各種感知技術以集人工智能與自動化技術的融合,使人與物進行交流,形成智慧物流體系。物聯網具有互聯特征、通信特征和智能化特征。物聯網實現了感知技術、通信與網絡技術和智能體系三大技術。
物聯網是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出現的一種聚合性應用和提升,以RFID射頻識別技術為基礎,實現人與物、物與物之間能夠彼此“交流”,形成一個可以感知現實世界的智能網絡。
RFID技術的基本工作原理其實并不復雜,簡單而言,主要由射頻標簽和解讀器兩個部分構成。標簽依附在待識別物品表面,進入磁場后,接收解讀器發出的信號,依靠感應電流所獲得的能量,發送出存儲在芯片中的產品信息,或者由標簽主動發送某一頻率的信號,解讀讀取信息并解碼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統,最后進行相關數據處理分析。
目前,我國傳統的鮮活農產品物流配送模式弊端種種,例如,流通成本高。一般來說,運輸費用、運輸損耗、人工費用等構成了農產品的物流配送成本。我國傳統的農產品流通模式中多以“小農戶、大群體”為主,運輸成本高但運輸范圍小,而且中間環節過多的直接后果就是層層加價,導致了農產品生產價格和銷售價格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
同時,農產品損耗嚴重。傳統鮮活農產品配送環節過多,每一環節都需要進行相應的裝載、卸貨、搬運等作業,不僅增加了運力和費用,也導致農產品時刻發生損耗。同時農村地區作為鮮活農產品供應鏈的前端,交通道路比較落后,流通速度慢,保鮮技術又滯后,到達消費者手中的農產品無法保證質量。
物聯卡之家()資訊指出,從全國各主要省市物聯網物流業發展的情況來看,在物流服務需求增長的帶動下,物聯網物流業的發展水平逐步提高。一體化、層次化、柔性化與社會化帶動物聯網物流業服務升級。智能物流就是射頻識別技術、傳感器、全球定位系統、利用條形碼等先進的物聯網技術,利用信息處理和網絡通信技術平臺,應用于物流業包裝、裝卸、運輸、倉儲、配送等基本運輸環節,從而實現高效率優化管理和自動化運作,提高物流行業的服務水平,進而實現社會化。將極速發展的管理模式和現代信息技術引入物流行業中,無疑為物聯網物流業的實現提供了基礎與保障。
物聯網物流業的發展不僅離不開各種先進的信息采集技術,例如地理定位系統、視頻采集系統、射頻識別(RFID)等,也更加需要將這些信息無障礙的聯通起來,即實現資源專用、開放和信息共享。不斷優化的市場環境為這此技術的應用提供了空間,物聯網物流業的發展步伐也因此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