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地說,物聯網就是一個“物物相連”的網絡。在物聯網上,每個人都可以將真實的物體用電子標簽通過網絡聯結,在物聯網上都可以查找出他們的詳細信息和具體位置;物聯網可對機器、設備、人員進行集中的管理和控制,也可以對家庭設備、汽車、機器人等進行遙控,也可以用于搜尋位置、防止物品被盜等各種領域。臺灣淡江大學張志勇教授等編著的《物聯網:萬物互聯的技術及應用》可幫助我們全面了解物聯網,玩轉物聯網。
該書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講述了物聯網的相關理論知識,同時結合圖片,通過實戰案例,為讀者展現出一張清晰的物聯網架構圖。在物聯網中,各種人、事、物溝通的核心和基礎是互聯網,其技術的延伸和擴展可架起理想世界中各種人、事、物溝通的橋梁;無線射頻技術、紅外線傳感器、全球定位系統、3D激光掃描儀、無線通信技術等信息感測與通信設備裝置,亦可內嵌至各種物體中,讓互聯網的用戶端擴展至物體,讓各種物體也具備類似人類的溝通能力;通過互聯網技術,可創造出一種能融入萬物的數字空間或虛擬空間,任何東西都可以裝進里面,任何事物也都能彼此相聯。
該書以操作為主,實戰性強,通過對智能交通、智慧家庭、健康照護、物流運輸等領域全方位的范例解說,重點闡述物聯網在現實生活中的創新應用。在智能節能方面,運用智能電網中的各種組件收集客戶端的用電信息,不僅能夠幫助用戶節能,還能為公共事業智能化配電管理提供依據,減少不必要的電力耗損;在智能交通方面,物聯網技術可以讓民眾知道路況、車流量以及是否有交通事故發生等,助力交通的安全性與便利性的提升;在智能家庭方面,在家中導入多樣化感測組件及中控系統,將有效提升住家的舒適度與居家安全;在健康照護方面,自動化的管理不僅降低人力成本,也提升了獨居老人的安全性,可使家人或照護機構隨時掌握老年人的身體生活狀態,更輕松地處理突發事件;在物流運輸方面,物聯網亦能大幅減少相關產業的時間成本與資金成本。
世界的萬事萬物,大到整個城市、樓房、汽車,小到一部手機、一塊手表,甚至一把鑰匙,只要在里面嵌入一個微型感應器,這個物品就可以“成活”,可以和人們“對話”,也可以和其他物品“交流”,萬物都有了成為人的同類的可能,不再是不會說話、不會動的東西,而且每個物體都可尋、可控、可連,便建立了“人與物”之間的智能“溝通”系統。在未來的生活環境中,隨處都布滿著不易察覺到的微小傳感器,當你外出遠行時,嵌入行李箱內的傳感器會自動提醒你忘記帶的東西;父母隨時都可以通過智慧校園查看自己的孩子是否已經順利抵達學校;通過智能交通,選擇最優路線去機場接送客戶,并與高速公路上的車輛相互對話,實現自動駕駛等……這些曾經只存在于科幻電影中的情境,將會真實地出現在現實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