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TIME:2018-12-03 21:08
注:當每個APP都顯示小紅點時,你有沒有感到有點奔潰。我曾經遇到過一次這種情況,這使我陷入沉思:通知到底是什么?它是另一種強迫用戶甚至欺騙用戶的設計模式嗎?本文我將研究“假通知(pseudo-notification)”這種現象,并會得出未來如何設計通知的一些看法。
通知是什么?通知并不是什么新鮮事。門鈴可以讓我知道有人正站在我家門外;電話鈴聲讓我知道正在有人給我打電話;短信鈴聲提醒我收到一條新短信…….等等,這些都是通知系統。
然而,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通知也暗暗地改變了。首先,我們每天使用的app和網站喜歡不停地提醒我們。現在,我們的手機不但僅提醒我們有電話和短信,還會提醒我們某個游戲的促銷活動、提醒我們有人剛發了一個微博、提醒我們每天要走 10000 步……和門鈴差別的是,今天的app和網站認為應該提醒我們的事情,真的不需要我們那么及時地去關注。我們一個小時之后,甚至幾個小時之后再關注,都無關緊要。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其次,不管以什么樣的方式,也不管使用什么樣的案牘,通知只想盡可能多地推送給用戶。不管是通過在圖標上顯示未讀消息的數量、還是在手機屏幕上方彈出的文字滾動提醒、還是一個特殊的鈴聲、又或是一個語音助手的聲音提示,通知讓我們的感官立刻敏感起來,同時也打斷了用戶正在做的事情。讓用戶分心并不是通知的副作用,而是通知的核心功能之一。通知讓用戶的注意力從正在做的事情轉移到“通知”自己上。
對UX設計師和研發人員來說,通知是一種有效的工具,因為通知有效地促進了用戶點擊,而這是UX設計師和研發人員的工作。通過這種廣泛接受的方式吸引人的天性,小紅點上的數字不但巧妙地告訴用戶,有一個社會交易正等著用戶去處理;而且讓用戶知道,如果忽略它,可能會錯過一些事。現在我們應該都已經體驗過,即使我們已經知道我們很可能對小紅點提醒的內容不感興趣,但我們依然無法按捺本身去點擊這個小紅點的沖動,,就因為它有一個未讀消息的數字。
曾經,通知只是告訴用戶那些需要用戶知道的消息。但是現在,通知已經成為很多公司促活的方式,即使這樣的打擾讓用戶很苦惱。而這也讓通知成了一種把持性的、破壞性的設計模式。
通知是暗中模式(dark pattern)暗中模式是指任何采用欺騙、把持或誘騙用戶采用他們之前沒有意愿或計劃的行動的設計特性。暗中模式首次出現在網站早期,一些聲名狼藉的網站在瀏覽器上出現彈窗,而這個彈窗大多只是一個誘餌,誘使用戶點擊,之后再跳轉到完全不相關的網站上去。
網站Dark Pattern全面地總結了暗中模式的類型,并且他們為那些故意欺騙用戶的公司和產品建立了一個恥辱堂(hall of shame),用戶可以通過twitter曝光。
現在,暗中模式受到廣泛關注,并且已經走上正規化。很多網站采用相對危害較小的暗中模式收集郵箱訂閱者,好比通過永遠顯示在網頁上方的訂閱框。
這些確實打擾到用戶,當然也因為暗中模式的設計沒有明確規定樣式。但是很多公司認為對用戶低頻率的打擾有利于建立用戶群,事實上,很多用戶理解而且接受這種做法。雖然如此,就像廣告一樣,如果這種打擾是創造性的,那么用戶更容易理解這種行為。
即使是我們熟悉的訂閱框也在差別程度上代表著欺騙。好比,它會以一種看上去可以選擇取消的方式彈出,但是一些網站故意將彈窗釀成強制性的步驟。而在現實生活中,通常會有一種方式來關閉消息提醒從而可以繼續閱讀。
為了強行壓制app的通知,操作系統層通知辦理已經成為Android和iOS的必備特性。同樣地,雖然內置app也有通知控制,但往往會被把持。好比,Facebook的Messenger,它只允許臨時關閉通知提醒,幾個小時后,通知又會自動開啟。此外,app的通知提醒總是默認開啟,而不是自動關閉。
暗中模式的通知現在,很多我們每天使用的網站利用我們害怕失去的心理弱點設計通知。他們利用假通知(pseudo-notification)推送營銷信息,或者只是為了用戶召回。一般情況下,這些假通知都沒有什么本色性的內容。
進入LinkedIn的首頁,你會看到如下圖所示的導航欄:
我有 7 條通知。我想。(盡管…讓我付費升級?我從來都沒付過費啊?——另一種暗中模式,讓我害怕失去。)
但是當我點開通知提醒時,卻什么都沒有。相反,這些假通知讓我:
參與更新別人的檔案
簽署高級付費辦事,從而可以知道誰比來瀏覽了我的檔案
瀏覽招聘廣告
LinkedIn的假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