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三月,馬克·扎克伯格在南卡羅來納州的以馬內利非裔衛理圣公會教堂。)
網易科技訊11 月 23 日訊 據《大西洋月刊》報道,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有超過 150 次在公開場合談及“社區”主題。本文試圖通過更近距離的不雅觀察向人們展示他對Facebook未來的愿景和規劃。
有一個故事,在過去幾年里扎克伯格講了幾十遍。 2004 年 2 月的一天,就在Facebook上線后不久,扎克伯格去找程序員伴侶金康新(Kang-Xing Jin)吃披薩。金康新就住在扎克伯格宿舍拐角處,他后來成為Facebook的高級主管。
扳談中,扎克伯格談到他的一個想法:現在我們做出了一個供同學們彼此聯系的社區固然不錯,不過顯然,未來會有人做出一個面向整個世界的同類產品。
沒有理由指望這個毛頭小子和他的團隊會為世界搭建一個互相聯系的社區。“甚至我都不曾想過。”扎克伯格在 2013 年說。他們在技術上很有天賦,但正如扎克伯格所言,他們毫無資源和經驗。況且,當時MySpace、微軟、谷歌和雅虎都已在嘗試建立社交網絡,幾個青年人妄想后來居上不免難免太過異想天開。
如今 13 年過去,Facebook已然成長為一個無可置疑的龐然大物, 不但成了總統大選時的輿論戰場,同時也是人們進行文化辯論和拉近家庭關系的網絡平臺。
在過去的 24 個月里,Facebook成為全球化和科技進步負面影響的代表產物。
正是在這樣一個配景之下,扎克伯格在本年為本身制定了深入全美民間,進行巡回考察的年度計劃。如今 30 個站點已經全部拜候完畢,這趟旅行對扎克伯格而言恰似一次對社會民情的補習課,讓他意識到本身最初愿景的不完整之處。旅途中,扎克伯格一次又一次驚嘆于工會、教會、學校和其他民間機構如何豐富了人們的社區。
以比來的一次旅行為例,扎克伯格如此描述本身在堪薩斯大學的終點站之旅:“我到訪過的每個州都會發生一些故事,但每個地方讓我震驚的事都是中央社區對人們的意義。”
真的嗎?
考慮到扎克伯格的個人經歷,這一感嘆的天真程度不難理解,他的青年時代似乎只經歷過兩種狀態,先是一位哈佛本科生,然后就成了一家新興公司的CEO。在富裕的家庭中長大,他度過無憂無慮的童年且有富家公子慣有的本位主義。他說本身的愿景是將所有人連接到一起,但他真的理解本身生活圈子之外的中產階級、工人階級和窮人群體嗎?

此次巡回考察讓扎克伯格重新定位本身在公司的角色。“本年初我的身份是一名工程師,現在我將本身更多地視為一個社區建設者。”扎克伯格在堪薩斯州的采訪中說道。
對于一個每年電話會議親自上陣,向人們描述本身宏偉的“Facebook社區”愿景的人來說,這一轉變著實微妙。 13 年間, 20 億人參與進這場社交網絡的狂歡中,而今扎克伯格明白,他所建立的Facebook并未完成支撐建立現實社區的任務。
聯系此前Facebook的一些丑聞,我們該如何理解他對公司責任和目標的新闡釋呢?作者使用威斯康星大學的數據庫調取扎克伯格對公眾演講的數據庫,結果顯示“社區”一詞出現的次數超過 150 次。
從這些數據來看,他對Facebook上社區的定義似乎經過三個階段的演變。初始時很簡單:Facebook是一個與人有關的數據庫,可進行搜索并且有價值。第二階段是必勝主義者,這一階段始于 2011 年, 2014 年以Facebook用戶數躍上新規模為標識表記標幟,這一理念成為Facebook社區的主流聲音。下個階段開始于 2016 年,一抹暗影進入扎克伯格對現實世界和社交網絡的構思。在過去的 24 個月里,Facebook成為全球化和科技進步負面影響的代表產物。
新的Facebook從舊Facebook的殘骸中站起,但兩者血脈相連
這就不難理解扎克伯格新年巡回考察計劃的初衷。在 2017 年,我們看到的不再是一個CEO的高歌猛進,而是他對Facebook使命的反思和調整。整個世界的社會結構似乎正在加速瓦解,雖然有些人認為Facebook是問題的罪魁禍首,但馬克·扎克伯格在過去兩年里提出相反的結論。他認為在全世界陷入暗中的時代,世界反而更需要Facebook。
他開始像一名真正的CEO一樣嚴肅對待這一問題,甚至在 2017 年 6 月將公司的使命更改為“賦予人們建立社區的力量,讓世界更緊密聯系起來。”他多次談到,現在有了新的“路線圖”來指引技術工具建造一個新的Facebook。作為跟蹤了這家公司 13 年的資深記者,作者認為他從中學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永遠不要低估Facebook調動人類參與積極性以及改造相互之間聯系方式的能力。扎克伯格將建立他心目中的社區,似乎也會說到做到。
但那到底意味著什么?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回到公司的一開始,因為新Facebook脫胎自舊Facebook的殘骸中,兩者有著共通的血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