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去年8月底,銀監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四部委聯合發布《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辦理暫行措施》(以下簡稱網貸辦理措施)之后,互聯網金融行業就進入了一個本色性的洗牌階段。如今一年時間已經過去,互金行業走勢究竟如何?未來行業又將去向何方?
辦理措施發布一周年,互金行業呈現三大變革
事實上,網貸辦理措施的正式下發,不但明確了互金行業的業務規則和界限,并且還對互金企業的業務辦理和風險控制提出了具體要求,本色上是大幅提升了行業的準入門檻,由此也成為互金行業發展的一道重要的風水嶺。而在這樣一道嚴格的“監管令”下發之后,互金行業在過去一年確實發生了很多明顯的變革。最重要的變革有三個:
第一:行業洗牌加劇,中小互金平臺大量消失。
盡管在網貸辦理措施正式下發之前,相關監管機構就開始了對行業的監管,并多次下發眾多監管指導意見,但是其更多的是對行業起到一個發展引導的作用,而網貸辦理措施則是對具體業務細節進行規范和辦理,對互金企業的約束性可能更強一些,因此其影響力可謂是更大。也因如此,在辦理措施下發之后,隨即便引發了行業的洗牌潮。尤其是在其中著重提到: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應當實行自身資金與出借人和借款人資金的隔離辦理,并選擇符合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出借人與借款人的資金存管機構。這意味著,所有互金平臺必需對接一家銀行金融機構進行銀行存管。
而這正是引發這輪洗牌的一個重要源頭,一是這會進一步提升互金平臺的運營成本,按照了解,上線銀行存管系統每年至少需要向存管銀行繳納50萬的辦理辦事費,再加上各項人員成本支出,上線銀行存管系統的費用將在百萬之上,而這對于眾多還未實現盈利的中小互金平臺無疑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因此加快了中小互金平臺的退出。二是上線銀行存管系統,意味著將由存管銀行直接辦理用戶資金的功能,而這使得原本就不希望被監管的一些非法互金平臺沒有了保留空間,只能選擇關門。網貸之家的數據也顯示:截止到本年8月份,正常運營平臺數量為2065家,相較于2016年的2799家,已經大幅減少700多家,行業洗牌效應明顯。
第二:行業中堅力量加快合規工作,平臺呈現高速發展態勢。
一方面是中小互金平臺因為網貸辦理措施的發布使得合規成本高而消失,另一方面則是行業中堅力量對于合規工作積極配合推進,反而呈現出高速增長與轉虧為盈蓬勃發展的新氣象。
這一點在熊貓金庫身上表現的尤為突出。作為上市系互金平臺,熊貓金庫此前一直連結穩健發展,合規工作更是一直走在行業前列。按照了解,目前其不但已經與新網銀行合作并正式上線了銀行存管系統,還與寶付支付、連連支付、京東支付等多家金融辦事企業展開全方面的合作,對客戶的資金安適進行全方位的保障。而按照此前熊貓金庫CTO劉棕潤在銀行存管系統上線發布會上透露:在辦理措施下發之后,熊貓金庫制定了包孕銀行存管、風險披露、財務和業務審計、技術建設、風險評測、去擔保等在內六大合規舉措,全面加強平臺的健康規范,對合規工作的重視遠遠超過辦理措施規定。

實際上,這些合規工作不但僅讓熊貓金庫得以健康運營,更使得其在2017年成為行業的一匹黑馬,增長速度驚人。按照熊貓金庫平臺最新數據顯示,截止到目前,平臺上線500余天,用戶規模已經迫近百萬,平臺累計交易額更是超過122億元。而業務的高速增長也使得其在2017年一舉扭虧為盈。按照熊貓金庫的上市母公司熊貓金控最新發布的 2017 年半年度陳訴顯示,本年上半年,熊貓金庫營業收入達到 3151.71 萬元,盈利 897.06 萬元。這意味著,熊貓金庫在本年收入大增,已經徹底扭轉了去年虧損的局面,成為一家“叫好又叫座”的互金平臺。
第三:行業發展日趨理性,信息更透明的平臺更受消費者歡迎。
網貸辦理措施的下發不但是加緊了對互金平臺的監管,并且對于大量的消費者也是一個普及教育的過程。如今消費者不再迷信高額的年化收益率,而是更加注重投資的穩健型。特別是在大量的中小平臺倒閉跑路的行業亂象傍邊,消費者開始傾向于更具有實力配景和品牌知名度的穩健型互金平臺。目前來看,互金行業雖然經歷了幾輪洗牌,但是玩家依然眾多,而按照平臺配景又可以分為銀行系、上市系、國資系、風投系、民營系等。而基于此前跑路倒閉的平臺多發身在風投系和民營系傍邊,因此銀行系、上市系和國資系相對來說更受消費者信任。而在此傍邊,上市系受到證監會監管需要按期發布財報并進行信息公示,其信息透明的程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