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正值多事之秋,前有支付寶“無現金城市周”被點名批評,后有央行力推“網聯”開啟新博弈。比來,就連主動擁抱監管,與銀聯聯合推出的“京東閃付”也引來爭議,有人叫好,有人擔憂。
京東閃付京東金融聯合北京銀聯于7月19日推出的,基于銀聯“云閃付”網絡的NFC支付產品。產品邏輯上,它區別于支付寶繞開銀聯的“三方模式”,采用更有利于銀聯、銀行的“四方模式”。使用體驗上,用戶不消打開APP、不消掃一掃,靠近收銀臺就能直接付款。縱然是這樣一款“人畜無害”的產品,但對于多事之秋的支付行業來說,同樣引來質疑和誤傷。
質疑一:是否獲得了發卡資質?
有部分不雅觀點認為,在京東閃付綁定銀行卡的過程中,生成的“京東閃付虛擬卡面”上可看到一個62開頭的編碼。62開頭的Bin碼是銀聯卡的標識,因此,這意味著銀聯變相賦予了京東發卡資質?
我愛卡網主編、信用卡市場資深研究人士董崢體現,“實際上銀聯并沒有也不允許京東基于卡號碼配發實體卡,這次的業務創新是采用了2字頭編碼方式來生成京東電子賬戶,該號碼僅是京東用戶和其綁定的借記或貸記卡生成的簽約協議號,用于在銀聯網絡里識別交易受理方,而實際的支付扣款主體還是該協議號對應的銀行卡賬戶。”
北京銀聯在此前回應支付機構賬戶納入銀聯體系的形式上明確亮相,不是給予支付機構一個“發卡”身份,支付機構及其賬戶只是“渠道”,為銀行獲客、引流的渠道,銀聯給她們“賦能”以成為更好的、可控的渠道。因此,銀聯沒有分配62銀聯卡BIN給京東閃付,京東閃付本色上仍然是第三方支付賬戶,是第三方支付與卡組織在支付賬戶上的合作產品。
質疑二:是否會搶銀行生意?
有人擔心隨著京東閃付卡市場份額的增加,可能導致銀行市場份額的減少,,甚至京東閃付卡可能拋開銀行卡賬戶處理支付業務,銀行會完全脫離客戶數據。其實,對京東閃付的四方模式稍作分析,就可以發現這種設想并不可立。
京東閃付與北京銀聯的合作表現了典型的消費者、收單機構、商戶、發卡行的四方模式。京東閃付僅作為自身支付賬戶所綁定的銀行卡的支付通道,所有支付由綁定的銀行卡扣款。同時按照規定,該卡的交易同樣透傳給發卡行,沒有改變資金的來源和流向的本色路徑,即 " 從銀行出——從銀行進 ",維護了銀行賬戶在支付領域的主體及優勢地位。
信用卡市場資深研究人士董崢認為,銀聯此次對京東閃付的定位為穿透式錢包,與之相對的是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所定位的滯留式錢包。區別在于,前者讓銀行與監管機構可以清晰地看到資金流動標的目的,便于防范支付風險和反洗錢;后者滯留了客戶資金流、信息流。
比擬之下,京東閃付更是可控、可信、可見、可用的渠道。不但不會搶銀行生意,京東閃付還在幫銀行做大生意。京東閃付與銀聯的合作,必然程度上實現了銀行對支付賬戶的“收編”,達到線上批量獲客的目的,也做大做強了電子銀行的無卡快捷支付通道,還通過支付機構的靈活開發能力解決了對用戶需求滿足的“最后一百米”問題。比擬其他第三方支付機構,京東閃付能直接提升用戶的“刷卡”頻率,必然程度上幫銀行解決“沉睡的銀行卡”難題。
質疑三:是否安適、合規?
對于支付產品來說,安適比便捷更重要。從產品邏輯和使用體驗上,京東閃付都更加安適。首先,京東閃付的賬戶受理納入到了銀聯現有的受理、轉接、清算運作機制傍邊,銀聯作為卡組織,有著一般機構難以相比的健全風控機制保障,能進一步幫手非銀行支付機構加強支付相關風險管控,保障用戶支付安適。其次,NFC支付過程中,使用了銀聯支付標記替代銀行卡號進行交易驗證的技術,可降低卡號在信息存儲、傳輸等環節中發生泄漏的可能性,更加安適。
在監管層面,京東閃付主動與卡組織合作,而不是繞開現有支付清算體系,自己就是主動合規、擁抱監管的表示。北京銀聯曾體現,銀聯可以監控支付賬戶交易金額等,限制相關交易類型,有效落實賬戶分類監管要求。對于監管機構來說,以支付寶為代表“三方模式”更為頭疼,它們作為中間賬戶截斷了客戶信息、沉淀客戶資金,此前商業銀行和銀聯多次與兩家機構交涉“三方模式”與“四方模式”的融合,但是均收效甚微。而京東閃付的四方模式則為這種融合提供了可能。
如此看來,京東閃付與銀聯的合作頗有“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的無奈。京東閃付之所以引發波濤,素質上來看,是在移動互聯網愈演愈烈的浪潮下,第三方支付對傳統金融機構形成巨大壓力,特別是支付寶等寡頭格局下,整個行業猶如驚弓之鳥。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對于京東閃付這類創新產品連結高度警惕,甚至產生誤解也就情有可原。從長遠來看,與其陷入無意義的爭論,不如以此為契機,鞭策更多支付巨頭接受“四方模式”,對自身對行業都更有價值。
如果想了解主播的最新直播動態,還等什么,趕緊掃描下面的二維碼、或者點擊下載鏈接安置神獸直播,一鍵關注全網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