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三開始,谷歌的手機搜索應用中將會新增一項Google Feed新聞訂閱功能,每條新聞將以卡片形式呈現,內容涵蓋諸多領域,包孕體育、財經、音樂、游戲等等。
無獨有偶,國內搜索巨頭百度也于 2017 年年初提出“將信息流作為百度未來的增長點”,并從去年就已經開始全面發力信息流。截至目前,借助信息流的手機百度不但在用戶月活數上出現了較大增長,其信息流廣告也成為手機百度新的收益增長點。
隔著千山萬水,美國的谷歌和中國的百度在前后相差 1 年時間都落地了信息流的功能應用,這其中不光有巧合,還包羅著同為搜索巨頭“英雄所見略同”的惺惺相惜。
看似巧合,實則是信息爆炸時代的一定
上個世紀 90 年代,互聯網出現,信息開始極度膨脹。進入 21 世紀,信息量已經遠超人們的閱讀負荷,就如李彥宏所說,“傳統的搜索是人在找信息,現在要逐漸演進到信息找人”。“人找信息”意味著原先的搜索引擎都是以工具的屬性出現的,從谷歌要做“人人皆可拜候和使用的全球信息組織平臺”到百度“讓人們平等地獲取信息”的初衷,搜索引擎一直在致力于幫手用戶用最短的時間獲取最有效的信息,直到信息流的出現。
如果說本來的搜索引擎是以加速信息流通為目的,通過多用戶的高頻進入實現的,那么信息流就是要延長用戶停留時間,并給用戶帶來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讓“信息找人”的信息流說白了就是另一種新“搜索”的表示形式。
對用戶來說,信息流為用戶尋找信息節省了時間。豈論是個性化興趣保舉,還是系統的群發推送,這種信息找人的措施都節省了用戶的時間,就像新聞聯播每晚七點準時播出一樣,不消本身去搜索時事熱點,信息流也時刻連結著更新。微博的熱搜排行榜、騰訊的新聞推送、今日頭條的滾動播出等等信息流應用都是同樣的道理,人們更多的訴求來源是空閑的碎片化時間利用,而針對性的單一信息獲取頻率其實非常低。
對平臺來說,信息流既是企業競爭中留住用戶的手段,也是創收的新模式。對引入信息流功能的平臺來說,分發的內容決定了用戶群體的數量和質量。針對性的內容分發最容易增強個體的使用粘性,而整塊的內容生態則意在囊括大多數人的信息獲取渠道,差別類型的信息流為平臺留住了差別類型的用戶,信息流廣告也依靠流量為企業創收。
對信息社會來說,信息流已經在無形中對信息進行了初步篩選。信息流中的信息含量也很高,但比擬于未經加工和整理的一盤散沙還是要好得多。更何況差別的平臺其信息流也千差萬別,篩選機制已經提前為用戶過濾掉了大部分的不良信息,從社會責任的維度來看,信息流也是企業造福社會的一個縮影。
可以看出,信息流的落地應用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具有重要意義,這不是某個企業的創新手段,而是全人類社會的整體訴求。更何況,就谷歌與百度而言,同樣的信息流功能也有著差別的著力點,正所謂殊途同歸,而實力不分昆季。
搜索巨頭共同發力信息流,卻是你走陽關道,我過獨木橋
百度作為中國實力最強的搜索引擎,順應時代發展變革,正朝著人工智能發力。谷歌作為獨霸另一種國際語言的搜索引擎,廣告業務遭遇本土企業Facebook的沖擊,正急于尋求另一條出路。
百度作為BAT三巨頭之一,從去年就開始發力信息流業務。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谷歌同樣專注人工智能,同樣發力信息流,但二者不但在空間上跨越了大山海洋,在信息流的布局上也同樣“南北殊途”。
其一,歷史差別,不成同日而語。互聯網于 1969 年始于美國,而中國的互聯網時代則開啟于 1994 年,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時間遠低于美國。但是中國在互聯網的發展速度上卻正在全面追趕美國,甚至在某些領域還在反超美國。就拿信息流來說,盡管美國Facebook首創了這種方式,但是今天的中國的大多數移動用戶卻正在把信息流作為他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對谷歌和百度而言,雖然同為搜索巨頭,但二者的國情配景卻完全差別。
其二,氛圍差別,不成相提并論。國內的互聯網企業在誕生和成長的過程中,短時間膨脹也制造出不少的互聯網泡沫出來。就信息而言,國內的互聯網信息分級、篩選程度不高,信息龐雜且良莠不齊,與國外的信息辦理還存在必然的差距。就谷歌和百度自身而言,百度在現階段發力人工智能,利用AI優勢重置信息流秩序的行為勢在必行;而對谷歌來說,繼Facebook Feed之后推出與之相似的Google Feed,顯然是在對標Facebook,搶奪海外的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