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愧于幾千萬輛的共享單車投放總數,從來沒有一屆自行車展會能夠如此受業界重視。 7 月 8 日在京舉辦的 2017 北京國際自行車電動車展吸引了數十家品牌商參展, 5000 名專業不雅觀眾蒞臨了現場,上百家知名自行車與電動自行車領域品牌商設立展位。車展上各款新車型的推出與新科技的表態,似乎預示著整個行業的未來。而與之同期同地舉行的 2017 北京國際共享· 智能出行大會上,也從智能出行、物聯網應用、技術創新等多角度闡述了共享單車的發展標的目的。
似乎未來“智能”將是共享單車的全部。
“智能化”不過是“輪子”罷了,“車身”架構才是重點
OFO聯合創始人戴威、摩拜科技副總裁邢林、優拜單車CTO廖建良、智享單車CEO曹康、享騎單車CEO施銀峰、西游電單CEO卞勇、斗極智行創始人李宏波以及寶駕出行總經理劉曉攀等業界領軍人物,在各自的發言中多次提到了數據、智能等詞匯,出席此次大會的大佬們已經將“智能化”這一頂帽子牢牢地戴在了共享單車的頭上。

誠然,智能化從共享單車誕生之初,就已經證明了它的作用?;隍T行數據分析得出的投放策略與車輛調度滿足用戶需求;基于智能鎖的紅包車運營手段,對抗潮汐效應,乃至于在未來通過引入虛擬泊車樁等技術,解決泊車亂象等,“智能化”的確已經占領了共享單車的方方面面。
但這不過是單車對智能的第一層解讀罷了,將視角放大,基于智能的場景之爭才是共享單車最核心的未來。
當“城市 3 公里出行”這一初始場景被數千萬輛共享單車填滿后,謀求發展的企業不得不開拓其他場景,從單一場景下的“產品提供商”,轉變為多元化的“個性化辦事提供商”,而這自己也是用戶所期待的。就如同 20 年前的個人電腦終端市場,IBM從簡單的PC生產者,發展成為整體辦公&娛樂系統解決方案提供者,共享單車企業同樣也會如此。
一輛共享單車需要輪胎去帶動車身,而共享單車的未來需要“智能化”成為兩個實心的“輪胎”,去帶動“場景化”這一車身駛向前方。
場景之爭與停滯的摩拜、ofo
場景化的素質是對智能的第二層解讀,即如何使用智能,給用戶、給社會帶來更多的價值所在。目前我們可以看到的事實是,摩拜、小黃車兩大巨頭,已經在場景開拓上進行了初步的試探,無論是紅包車對于城市場景提升單車使用率的幫手,還是小黃車借助小黃人流行IP開拓娛樂化場景,都取得了巨大成效,也給用戶帶來了便當和福利。當然,這些舉措也讓運營方在營銷層面賺足了眼球。
但是場景之爭難道僅限于巨頭引領的這些舉措嗎?并不盡然。對于行業頭部品牌而言,體量大有大的好處,但也存在產品迭代阻力大、辦理決策流程長等毛病。所以,想要讓共享單車以多面形象出現在用戶的日常需求中,勢必必要兩巨頭之外的其它運營方來進行探索和實踐。有想法的品牌已經在展會上揭開了未來布局的一角。

在共享單車第二梯隊里的明星項目優拜單車,在此次車展上,勾勒出了共享單車場景化使用的巨大空間。深挖單車場景的優拜,對用戶多樣化騎行進行豐富聯想和延展,將看似單一的共享騎行市場擴充為內涵豐富的智慧騎行生活圈。本次車展上,優拜展示了復古氣息濃厚的紅木車、高碳剛車架,強力避震的公路車以及能適應雪地條件的雪地車,每輛車在擁有酷炫造型的同時均融入了高科技動感元素,讓所有人關于共享單車性能和騎行用途的固有認識瞬間被扭轉。
比擬于第二梯隊的大步走,摩拜、ofo在現場并沒有給業界帶來大多新東西與新概念,除了帶來材料更迭后的新車型外,就是那已經被看透了的老三樣:數據驅動、國際化路線與運營。從中我們可以讀出雙方互相競爭給予對方的壓力,這讓他們無法輕易向前嘗試創新,僅有的智能升級無非是深耕城市出行以連畢業內領先,或是與IP合作開拓娛樂場景的營銷功能。事實上,處在高處的他們都已經陷入到了輸不起的局面。此次大會上所展現出的東西,不過是連結了行業巨頭應有的水準。
但只會小步跑的領先者,終將落后。
智能單車的場景運營正在連接中
其實共享單車這一年,也已經不再是一個新鮮事物了,所謂的風口,悟空單車和3Vbike的淘汰,也證明了風勢不是那么好借的。發展至今,各家企業的基礎智能化早已不能成為各自的競爭優勢,共享單車的下一場風“場景化”該怎么去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