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互聯網有流量,有錢,有技術,也有人才,但沖進電影圈才發現,本身面臨的是一個本身完全不熟悉,運氣和機會分成更高的陌生領域。
商業世界里,每個領域所收獲的注意力總是和其買賣大小、市場前景掛鉤成正比。所以我們看到,電商、視頻、內容分發、共享經濟這些領域在過去幾年里始終連結著引人注目的熱度,而像物聯網、智能硬件、O2O則逐漸被邊沿化。
原因正如《動物精神》作者在書中所說的那樣,即即是再理性的人,在追求經濟利益的時候也會被動物精神,也就是信心所支配。互聯網行業的起起伏伏,正是本錢、市場、從業者心態以及信心的晴雨表。
在過去一到兩年的時間里,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開始高調進軍影視公司,從而引發海嘯,從傳統巨頭,到游戲公司,網文公司,再到明星工作室都紛紛成立影業,進軍影視,以至于讓博納影業董事長于冬喊出了“未來電影公司都將為BAT打工“這樣的言論。
但從本年的趨勢來看,去年拿了幾十個IP,頒布頒發要拍十幾部電影的影業公司,大多偃旗息鼓了,甚至倉皇逃竄。
去年上海電影節發布了200部新電影的片單,如今一年過去了,還有三分之二的電影沒有開機,而本年上海電影節,不單場面上一片冷清蕭索的跡象,再也沒有影業公司高調開發布會頒布頒發拿到多少IP,要拍多少電影了,大家在上半年年里似乎都緘默了不少。
這和過去一兩年的高調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如果我們把過去的幾年比作上半場,那么上半場就是互聯網影業的高調入場,帶著流量,帶著數據,帶著資金以及技術,偶爾點綴其間的情懷更像是照亮刀耕火種過程的火把。而在2017年年中之后,一連串的突如其來的遇冷,使得影業從寵兒釀成棄兒,越來越多的影業公司延遲開機,或者壓根不開機。
猶豫,轉型,一些投機心態的影業公司漸漸袒露出其疲態和劣勢,整個行業經歷了欣欣向榮的一面,如今遇冷,下半場則展現出豐富而又多彩的眾生態。
2017年7月3年,閱文集團從騰訊拆分,向港交所遞交了IPO招股書。
2017年6月,光線以1.31億元對價向貓眼轉讓其所持的股權,為貓眼上市鋪路。
唆麻整理了近年來風光無限的“BAT”和“互聯網影業”們,在增速放緩甚至滑坡的本年,這些在影視行業征戰的新手,,又面臨怎樣的機遇和抉擇?
BAT的大挑戰
百度騰訊阿里,這三家公司很早便圍繞電影去做布局,但每一家的思路,做法,乃至解決,都有非常大的差異。
阿里是最早布局影業的,2014年12月,阿里以50億的價格收購了文化中國,隨后更名為阿里影業,正式頒布頒發進入電影行業。隨后開始了大張旗鼓的投資和布局,但阿里影業的成績并不算好,合一影業并入阿里影業后,也沒有什么太大的建樹,去年投資的《擺渡人》更是票房暗澹。

所以俞永福本年在電影節上亮相,說阿里影業不是電影公司,是電影基礎建設公司,說白了就是退出電影內容制作領域,轉而利用阿里的優勢,也就是數據和用戶,來辦事電影。
這是一個退而求其次的策略。
而騰訊的企鵝影業和騰訊影業則繼續在影視領域廝殺,不停投資布局新的電影,成績算不上特別優秀,但考慮到騰訊善于后發制人的套路,因此也很難說騰訊落后,但我們也要注意到一個細節:不久之前,騰訊影業頒布頒發與工夫影業正式達成戰略合作,騰訊影業首席執行官程武出任工夫影業董事。
雙方合作的首部作品《一代妖精》將于本年上映。而騰訊互娛旗下文學、動漫、游戲等平臺上的泛娛樂IP,也將對工夫影業開放,與工夫影業共同打造。
功夫影業是由電影圈內陳國富導演為核心的班底組建的,騰訊和功夫影業合作,意味著騰訊至少承認在制作電影這件事上,本身還是個門外漢,所以干脆請個大神過來幫本身做。同時騰訊也投資了功夫影業,這也很符合騰訊一貫的風格。
百度雖然沒有像別的兩家那樣大張旗鼓,但在電影這塊也有布局,和AT相反,百度糯米進軍電影行業的策略是從先從下游切入,再過渡到宣發、投資、制造這塊,百度目前的做法是聯合國內優質院線推出影院聯名會員卡,推出超級影院商城線上售賣影院賣品衍生品,布局影院商圈廣告等。
事實上,BAT公司最擅長的還是票務。
目前在線票務平臺已經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阿里在全力扶持淘票票,而騰訊則將格瓦拉并入微票兒平臺之中,而即將上市的貓眼,背后是傳統的影視公司,光線為其撐腰。三家各自背靠本錢平臺,一時間打的難解難分,終究,互聯網公司最擅長的還是觸達消費者,而非更上游的電影制作。
從扎堆到撲街
巨頭布局影業,至少有錢有耐心,但中小公司做影業,尤其是抱著炒作心態做影業的公司,撲街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