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行業何時開始集中出現問題?恰恰是在大家齊力把行業做大的時候。也許,問題就出在“做大”二字。
近日,中國銀監會、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下發通知,要求未經銀行業監管部門批準設立的機構禁止提供校園貸辦事,同時,現階段一律暫停網貸機構開展校園貸業務。
2009年7月,銀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信用卡業務的通知》,明確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應遵循審慎原則向學生發放信用卡,向學生發放信用卡必需滿足兩點要求,一是滿18周歲,二是第二還款來源方書面同意承擔相應還款責任,進而變相叫停了校園信用卡業務。
市場空白——萌芽——繁榮發展——監管叫停,看來,無論是十幾年前的銀行還是三年前的分期&網貸平臺,都陷入到這樣一種“輪回”。所以,癥結在哪里?出路又在哪里?
把一個小眾市場做大,究竟是誰之過?
從結果上看,校園貸行業出問題,以高不良、以及由高不良引發的不法催收等為主。在歸因分析上,分析高不良的產生,一步一步就回溯到大學生群體,沖動消費、炫耀消費、信用意識淡薄等等,似乎是大學生的沖動使得校園消費金融的業務模式走入死胡同。
問題來了,在行業的萌芽期,大家之所以進入這個行業,看中的恰恰也是大學生這個群體。在阿誰階段,大學生群體受教育程度高、是社會未來的中流砥柱、是金融機構最優質的潛力客群,駕馭住了大學生群體,金融機構似乎就提前鎖定了未來十幾年的發展基礎。
所以,最初的幾年,第一批吃螃蟹者占據了最優質的大學生群體,嘗到了甜頭。引得同行競相進入,齊力把這個小眾的市場做大,為何此時無人意識到這個客群有“問題”?只有一個解釋,那即是并非客群的問題,若是客群的問題,這個問題應該貫穿行業發展始終才對。
行業何時開始集中出現問題?恰恰是在大家齊力把行業做大的時候。也許,問題就出在“做大”二字。
過猶不及。硬是把一個百億市場朝著千億規模去做,怎么會不出問題。先來看個鋼貿行業的例子。
2011到2014年間,鋼貿行業是很多商業銀行的噩夢。據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3年銀行不良資產的增加主要是鋼貿企業的不良貸款所致。2011年,僅上海地區鋼貿貸款余額就一度高達2500億元,之后不良袒露,銀行收貸,不良批量袒露,大批鋼貿商在2012年陷入流動性危機,跑路、自殺等惡性事件屢屢曝出,隨之而來的是銀行起訴、法院判決和執行等無休止的糾纏,在這個過程中,,數不清的銀行高管引咎離職,鋼貿行業也令銀行聞之色變。
銀行在總結原因時,鋼材價格的下降(2013年鋼鐵行業平均每噸鋼材僅賺0.84元,一噸鋼的盈利只夠買一個雞蛋)、鋼貿商在供應鏈的弱勢地位(營運資金經常被生產商、終端客戶兩頭占用,資金鏈緊張)、聯保模式(初衷是一家出問題,所有聯保企業共同還款,結果是共同玩完)、資金的違規利用(鋼貿企業從銀行拿到大筆信貸資金投向房地產、證券等市場)、表里勾結、倉儲企業的不作為等等都是理由,卻恰恰忽視了本身。
鋼貿行業毛利低,銀行事先不知道嗎?鋼貿行業的盈利水平能支撐起多大的貸款規模,銀行的內部測算模型算不出來嗎?聯保模式的隱患,銀行不清楚嗎?都知道。
根本的問題在銀行本身,問題出在“做大”二字。看一下當時一家媒體對行業資深人士的采訪:
2009年市場注入‘四萬億’流動性的時候,因為看好鐵路、房產等基礎建設,銀行信貸業務員幾乎是跟在屁股后面要‘塞錢’給鋼貿商,因為貸給鋼貿行業的‘潛規則’利率可以上浮30%~40%,不少下游項目又有地方財政兜底。一些鋼貿商就是利用銀行‘賺快錢’的心理,以鋼材作為抵押品,將貸款套取出來,投入當時滾燙的股市、樓市,直至最終問題發作。
校園貸也是個典型的小眾市場,撐不起放貸機構的巨頭夢
據教育部發布的《中國高等教育質量陳訴》,2015年中國大學生在校人數達到3700萬,大學生消費市場規模超過4000億元。
按照以上數據,我們可以得出計算出大學生年均消費金額約1萬元,若假設大學生的消費均來自于可支配的生活費,即大學生年可支配生活費為1萬元。對于理性分期的大學生而言,其互聯網分期金額一定小于其可支配生活費,大學生消費類型主要為餐飲、娛樂和購物,以線下為主,線上分期以3C產品為主,因此不妨事假定參與互聯網消費分期的大學生人均分期金額為3000元(一部高端國產手機或舊款蘋果手機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