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城市推動產業及經濟發展的載體,各類產業開發區及園區長期以來承擔著推動各地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實際工作及重任,已經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關鍵點及著力點。尤其是自2006年商務部千百十工程發布以來,我國服務外包園區數量已經超過347家。進入2012年,伴隨著我國各級政府及總體經濟向一個新的五年發展周期過渡及調整,整體服務外包產業發展也進入調整期,鼎韜2012年度服務外包園區TOP10專項調研統計結果顯示,我國服務外包產業園區第一輪的建設及發展浪潮已經進入高潮,園區建設及運營開始回歸理性階段,并呈現諸多新的特征及趨勢。
1. 非示范城市園區新增提速,二三線城市推動園區擴建浪潮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非示范城市開始重視并重點培育服務外包產業,大力加強園區的建設力度,為引進服務外包企業入駐、引進和培養服務外包人才搭建載體設施、提供產業環境。同時,隨著我國服務產業的二次梯度轉移,從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轉移趨勢的不斷加強,同一線城市對比擁有較大土地開發資源的二三線城市,成為建設大面積全新服務外包園區浪潮的主力軍。調研統計結果顯示,在新增以及擴建園區的城市中,非示范城市的崛起顯而易見,如圖一所示,非示范城市的園區新增比例遠遠大于市場城市,占據總數的74%,而示范城市只占據其中的26%;在非示范城市外包園區的建設比例圖(見圖二)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數量比例從2010年的39%提升到2011年的42%。

圖一 2011年新增外包園區城市分布比例

圖二 非示范城市外包園區數量比重
從2011年新增服務外包園區的地理位置分析,長三角地區的園區增長率獨占鰲頭,占據總數的38%,同時,長三角集群的園區建設也同全國一樣呈現由成本較高的示范城市向成本較低的二三線非示范城市轉移的趨勢。如圖三所示,2011年長三角集群新增園區有70%分布于非示范城市,只有30%位于示范城市;而中西部地區和環渤海地區的園區發展也不甘落后,以增長23%的比例值緊隨其后;珠三角地區略遜色于其他地區,增長率為15%。

圖三 2011年新增外包園區區域分布比例
另外,在調研和分析服務外包園區發展過程中,我們發現中國很多服務外包園區雷聲大雨點小,外包園區在最初規劃和招商階段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并大力宣傳園區的定位、發展目標并進行招商引資活動,但是在轟轟烈烈一兩年之后,園區的發展情況和宣傳就銷聲匿跡了。通過訪談,我們發現一部分外包園區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例如招商過程中引進了其它產業的企業,或者園區外包產業發展不起來等等,放棄服務外包轉向其它產業;還有一部分園區雖然仍舊在做服務外包行業,但是宣傳和推廣跟不上,任產業和企業自由發展,園區處于無生命跡象狀態。這些服務外包園區與國內的大連軟件、中關村軟件園、西安軟件園等園區相比,園區的發展活力比較差,通常園區的壽命比較短。
2. 軟件外包仍舊是園區的熱寵,新興業務開始備受關注
我國的服務外包產業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萌芽,最初的服務外包形式主要是軟件業以及信息化為標志的經濟體系,服務外包的萌芽主要體現在軟件園的建設上。隨著我國服務外包產業的出現和發展,軟件園開始向外包園轉型,而且由于國家對外包業的扶持也是從軟件外包開始的,因此,外包園中發展軟件外包業務的園區占據大半;進入2006年,我國服務外包產業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期,期間IT服務以及金融外包發展迅速,動漫、生物醫藥、金融外包、呼叫中心以及創意文化等逐漸發展起來。作為近幾年新興產業中的佼佼者,電子商務、云計算產業等也迅速成為外包園區發展高度關注的對象。結合各業務類型的園區從成立的時間維度進行了統計分析(見圖四),開展軟件外包業務的外包園區中有54%是2006年之后成立的,2000年之前成立的園區不到13%;呼叫中心業務作為重要的BPO業務,從2006開始快速發展,開展呼叫中心業務的園區中有75%成立于2006年之后;開展金融外包業務的園區中,有80%的園區成立于2006年之后,由此可見,2006年千百十工程啟動以來,金融外包產業成為國家和地方政府關注和扶持的重點外包產業之一,金融外包園區作為新興載體,在這一時期得到了長足發展。生物醫藥是傳統的垂直產業,開展生物醫藥研發和制造的園區在每個時間段都有成立,從圖中可以看出開展生物醫藥研發外包業務的園區成立的時間也是幾乎均衡的分布在三個時間段,2000年之前29%,2006年之后35%。而開展電子商務外包業務的園區有將近90%成立于2006年之后,這是因為2007年中國電子商務進入迅速發展的爆發期,電子商務產業的快速增長帶來了大量的電子商務外包業務,從而催生了大量發展電商外包業務的園區。

圖四 中國服務外包園區按業務類型分析成立時間分布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