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統計局在2015年1月公布的數字,中國經濟2014年在新常態下保持平穩運行,全年GDP突破60萬億元人民幣,按可比價格同比增長7.4%,增速回落至8%以下。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國經濟仍然處于工業化發展階段,制造業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不可忽視。但是,從服務業對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以及對于滿足內部和外部兩個需求方面來看,大力發展服務業的意義更為深遠。為實現經濟增長從高速向中高速新常態”的平穩轉型,服務外包的發展需要再升級。
在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程度日益增加的今天,創造更為公開、公平的發展環境,以符合國際慣例的做法實施引導和重點促進,以服務外包為紐帶,將中國的要素稟賦資源優勢,滿足再平衡期的特殊境外需求,將有助于實現各方福利的同向提升。中國需要在產業經濟、對外貿易等諸多領域發揮服務業的作用,鼓勵服務外包等產業合作模式,實現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一、服務外包助推中國經濟新常態”
顯著的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表明,近年來中國的服務外包產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如今,面對經濟再平衡的重要機遇和挑戰,中國需要通過發展和升級服務外包爭取提升價值鏈的位置,充分發揮要素稟賦優勢,以便適應新常態下的可持續發展。
(一)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挺進
經濟危機爆發7年多來,全球經濟依然處于深度再平衡進程。貿易、投資、就業和治理等各方面都未形成新的穩定狀態,新興大國與傳統大國之間的關系需要重構。作為制造業大國,中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低成本優勢,在經濟危機爆發后被大幅削弱。盡管2014年中國依舊創造了1322萬新增就業機會,但在外需減弱的情況下中國經濟需要新的支撐點。再平衡進程中各國在全球價值鏈上的分工正在深度調整,在微笑曲線上,中國需要從最低端向兩端發展,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上的位置,而推進服務外包產業則是實現這個目標的有力支撐。
(二)助推要素稟賦優勢有效利用
適應經濟新常態,需要更為有效發揮中國自身的要素稟賦優勢。根據國家統計局數字,2014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48.2%,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服務業的整體發展在提升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的同時,也不斷開發出了新的服務市場。作為服務業的一部分,盡管服務外包的發展受發包方需求決定,但中國企業在接包能力方面具備一定優勢。同時,服務外包有助于解決經濟發展受到的環境制約。此外,在中國文化、理念等方面占據優勢的服務業,對服務外包需求較大。促進此類領域的服務外包發展,能夠有效發揮相關要素稟賦的優勢,創造有利于人才發展的良好環境,吸引更多優秀人才,為產業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
(三)助力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盡管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呈現能源資源價格持續走低趨勢,中國制造業發展的動力依舊受需求市場復蘇疲軟制約。中國經濟仍然需要出口的有效支撐,發展服務貿易成為更為重要的選項。在資源、環境和人力資源的三種約束下,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需要進一步創新和升級服務外包的內容。除了要以嵌入模式大力提升傳統制造業優勢外,還應該在美國以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引領經濟發展的浪潮中積極參與進來。在土地資源日益稀缺的條件下,應減少呼叫中心等人均產值較低的服務外包業務,鼓勵企業通過外包參與研發和創新等領域的價值分享,為離岸與在岸服務業發展提供支撐。
二、真金白銀”的政策為服務外包鋪路”
2015年1月發布的《國務院關于促進服務外包產業加快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服務外包的發展創造了更為優越的環境,有利于調動企業積極性,促進行業更好發展。
(一)著力發展在岸服務外包
《意見》加大了服務外包重點市場的拓展力度,在鞏固和升級傳統市場的同時,也努力開拓新的市場。《意見》提出,要立足服務外包產業現有基礎和發展趨勢,深度挖掘國內服務外包市場潛力,構建以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為主體,結構合理、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發揮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及京津冀等區域業已形成的產業集聚優勢,率先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同時發揮中西部地區區位優勢,使之成為構建內陸地區開放型經濟新高地的重要突破。
(二)拓展重點區域促進范圍
通過開發區、特區等形式有助于實現較高水平的開放,實踐證明這種以重點區域實現集中促進的方式是行之有效的,也有利于提高資源集成水平,為服務外包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撐。《意見》提出,根據服務外包產業集聚區布局,統籌東、中、西部城市,將服務外包示范城市數量從21個有序增加到31個。《意見》提出,有關部門要將服務外包產業集聚區的教育資源、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移動互聯及新技術應用的基礎設施,以及企業的技術、管理和商業模式創新項目等納入十三五”相關規劃。
(三)完善稅收優惠政策
服務外包企業的國際化水平較高,政府理應幫助企業在更為公平的條件下與其他國家企業競爭。《意見》提出,要完善現有財政資金政策,優化資金安排和使用方向。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引導作用,通過設立國際服務外包產業引導基金等市場化支持方式,引導社會資金加大對承接國際服務外包業務企業的投入。《意見》提出要完善稅收政策,從區域和領域上擴大對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減按15%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和職工教育經費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8%部分稅前扣除的稅收優惠政策實施范圍。
(四)提供更全面的服務及支持
為了更好引導、支持服務外包企業的發展,《意見》提出了多項支持措施。《意見》提出,要加強金融服務,拓寬服務外包企業投融資渠道,鼓勵金融機構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原則,創新符合監管政策、適應服務外包產業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推動開展應收賬款質押、專利及版權等知識產權質押。深化境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推進境外投資便利化;進一步提升通關便利化水平,創新服務外包海關監管模式。《意見》提出要建設法制化營商環境,提高境內外公共服務水平,加強統計分析體系建設。
三、如何實現新政的有效利用?
為了實現國際服務外包業務規模年均增長25%以上的增長目標,需要按照《意見》要求做好政策落地,完善相關配套措施。
(一)優先推動重點行業領域對內開放
在推動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育幼養老、建筑設計、電子商務等領域開放的基礎上,選擇更多行業進行優先推動。根據外資三法向《外商投資法》的融合和中美雙邊投資協定的發展趨勢,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將為外資參與國內經濟發展創造巨大機遇。為增強中國企業的競爭力,應優先對內開放,給中國企業提升競爭力預留時間。
(二)法律約束政府服務恰當比例外包
為促進國內服務外包市場的發展,應形成較為穩定和可預期的機制。可借鑒美國《中小企業法》的做法,強制政府和國有企業的服務支出中的一定比例向社會發包,各主體在總結上報財政支出時需要定期上報向中小企業分包服務的支出情況。此類法律法規對中國在國際談判中自身地位的確定和對外出價都會提供更為有力的支撐。
(三)科學謀劃區域布局促進理性競爭
充分總結服務外包示范城市經驗和教訓,對通過區域重點促進服務外包發展提供更多指導。將示范城市數量從21個增加到31個需要更有規劃,評選上以量化指標支撐,既要注重各示范城市發展服務外包的現有基礎,又要充分考慮可能的發展空間。示范城市需要在產業、模式等方面有所差別,避免因為同質性發展而形成的城市間惡性競爭。
(四)遵守國際承諾避免政策授人以柄
對服務外包的促進同樣需要注重方式方法。除了中國在WTO框架下的對外承諾外,還應該考慮在包括RCEP、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中美BIT和中歐BIT等規則框架下的可能趨勢。在全國和地方促進服務外包發展更多增加技術和知識含量,避免以降低成本和價格為目標的政策措施,避免因為不當的措施而在國際規則中陷于被動地位。
(五)更多措施有效促進內外雙向市場
在除美國外主要國家經濟仍未有效復蘇時,通過服務產業的配合與創新有較大空間。政府應與企業做好協作溝通,服務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同時,針對包括中國在內重點國家的目標市場進一步細分,在通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服務業市場開放的同時服務重點國家的重點消費者,優先滿足其服務外包需求,為中國企業創造更大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