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80年代初,每5個美國工人中就有1個是在制造業工作,但如今這個比例降到了10比1。過去15年的美國歷史可以稱之為谷歌[微博]、臉譜、亞馬遜[微博]、蘋果或沃爾瑪的時代,但決不會有人認為那是美國制造業的黃金時代。
在過去,出于減少成本的需要,許多美國企業將制造外包給中國或其它國家的廠商。但近來,節省時間的需要可能使得這些企業將部分生產線遷回美國。 3D打印技術的出現也使得如何制造和在哪里制造的決策過程發生了改變。美國有理由對重振制造業持樂觀態度。畢竟,智能時代下,新的工具讓更多的工作留在了美國。
奧巴馬高調宣布重振制造業
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制造業幾乎與夕陽產業劃上了等號。受過良好教育、滿懷雄心的人們愿意選擇的職業是體面的,而且有無限發展可能的行業,比如會計、金融、軟件、生物技術等等。
不過,一場金融危機將一切都改變了。美國開始反思自己的經濟增長模式,提出去杠桿化”,回歸再工業化”戰略。
從2009年到2012年,奧巴馬政府先后推出了 《美國制造業振興法案》、購買美國貨”、五年出口倍增計劃”、內保就業促進倡議”等多項政策來幫助美國制造業復興。
為了提高美國制造業吸引資本和投資的能力,政府還通過調整稅收優惠政策來降低制造業的稅收負擔。
奧巴馬認為,美國經濟要轉向可持續的增長模式,即制造業增長和出口推動型增長,這一主張也開始引導美國制造業倦鳥回巢”。
制造業在美國經濟中的占比從上世紀80年代的20%回落至如今的10%。對比來看,制造業在中國經濟中的占比是30%。在美國,從事信息技術領域工作的人們會覺得未來是站在他們這一邊的。2012年,可以說是幾十年來的首次,政府官員和企業家開始對制造業有了更多的信心。
美中成本劣勢在縮小
波士頓咨詢公司(BCG)此前的一份研究報告更是測算出,未來五年中,對于多數銷往北美市場的商品而言,相比美國部分地區,在中國沿海城市建廠只能減少10%到15%的生產總成本,運輸和存貨成本減少是最主要因素。美國的部分州,如南卡羅來納、阿拉巴馬和田納西,將會變得越來越適合建廠。
此外,近年來,隨著開采技術的重大突破,美國頁巖氣產量出現爆發式增長,也有望為回巢企業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能源成本優勢。
波士頓咨詢公司指出,把美國制造業回流放到更大的國際宏觀環境下審視,這一過程尚處在早期,而且不同產業間存在差異,受到勞動力成本所占比例、運輸因素、各國的比較優勢和公司經營戰略等眾多因素影響。但BCG預計未來五年這一趨勢將變得更加明顯,尤其是對于那些需要擴張的企業。
至2015年,美國將比德國、日本和英國等國擁有5%至25%的成本優勢。美國與中國之間的成本劣勢差距將會縮小。在2010年,折合成美元的中國產品的成本比美國同類產品便宜12%,而到2015年,這一差距縮小為7%。”波士頓咨詢公司在報告中稱。
技術革新成美再工業化”主流
從通用電氣(GE)在肯塔基工業園區近60年來的興衰變遷,也可以一窺美國制造業復蘇的場景。
該工業園區建于1951年,到上世紀60年代,如冰箱洗衣機等家用電器產量每周6萬臺,1973年的高峰期有23000名工人。
到了80年代,隨著美國制造業衰落,這一園區的工人數已經低于1955年的水平。
而到90年代,這一園區已然成為GE的雞肋,幾任CEO均考慮出售該園區。這是美國制造業夕陽西下的一個典型范例。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12年以來,這個工業園區連續有新的生產線開張:其中2月份甚至有一條生產線專門組裝最新一代的低耗能熱水器,取代了GE在中國的一家承包工廠。
是什么使得GE做出將這條生產線回遷美國的決定呢?要知道離開中國就意味著沒有了相對廉價及高效的勞動力。答案是,技術革新與減少能耗。
當樣機剛剛抵達肯塔基生產線時,已經生疏多年的工程師圍繞著這款熱水器一籌莫展——它的頂端是一大堆接線的控制板。后來重新設計的結果是每5個零件可去除1個,原料成本下降25%,裝配時間從中國的10小時減到2個小時。最后,產品抵達銷售點的價格從1599美元降到1299美元。
這款GeoSpring熱水器提供的混合動力熱水器節能熱泵技術,與傳統的電加熱系統相比,平均每年可節省62%的電力消耗。
小而美”科技企業迎春天
二戰過后,全球一體化的盛行使得美國制造業越來越難保留工作崗位。但是在互聯網的幫助下,產品從設計生產到銷售服務的各個環節正在經歷一場變革。其中的特征是從點子到產品越來越容易成現實,而每一產品升級淘汰的周期卻在縮短,以往的周期大概是幾個月,而今可能是幾個星期,在當地生產具有明顯的去物流成本優勢。
在此背景下,3D打印技術在時裝、電影、建筑等不同行業和領域顯示出強勁發展潛力,并大大改變了美國制造業格局。總部位于舊金山的硬件產品開發公司Lime Lab的聯合創始人安德烈·尤瑟夫表示:以前曾經需要三個月才能制造出來的產品現在卻只需要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有了3D打印機,你現在可以生產出一次性模型。 ”
另外,近年來在舊金山集中出現了一批小而美”的新興高科技企業。它們大都由幾個剛出校門的年輕人創立,就地生產。
目前已出現一個名為SFMade的聯盟,加盟的四百多家企業雇有大約三千多名工人。其中120多家是在過去三年內成立,而他們的雇員去年增長10.5%,今年是12.5%。這些企業并不都從事高科技行業,其中不乏專門設計制造跟當地歷史文化有關的產品,也有可能面向中國觀光客人的紀念品。這一模式的要點是極快的設計、面世、用戶反饋過程。我們完全有理由憧憬這些小企業會產生下一代的蘋果和谷歌。
新一代智能制造與快速反應技術,降低了產品設計、制造的門檻,對市場的快速有效反應成了搶占市場的制勝法寶。
高端智能執復興”牛耳
美國知名咨詢公司埃森哲研究人員發現,這一輪美國制造業復蘇表現出與以往不同的特征,機器人技術的使用、廉價的能源、產品制造和技術研發變得相互依賴的產業趨勢等,正成為這場變化的推手。信息、節能、新能源、高附加值的先進制造業成為拓展前沿。
美國有理由對再工業化”持樂觀態度。埃森哲認為,在成本上,美國的機器人工人比發展中國家的人力工人更具成本優勢。
以一臺中小型機器人為例,其在美國的運行成本大約是每小時15美分,而在許多發展中國家,人工每小時的勞動報酬約為1.8美元到3.9美元。
而且機器人成本回收很快,如在簡單的電子元件組裝操作中,一臺機器人可頂替 三班倒”的9名全職員工,投資回收期預計僅需兩年。
另外,完備的產業設施、一流的物流能力、穩定的政局和成熟的稅收法律制度,都是美國制造業的絕對優勢。
埃森哲預計,美國制造業復蘇將持續。從2012年至2016年美國將獲得總額近1.5萬億美元的新投資,即每年約新增投資3000億美元,超過美國經濟最近一個上升周期 (2006年)的總額。這些資金將推動美國制造業在全球制造業的比重從 2012年的26%上升到2016年的28%。
從迄今公布的2012年至2016年投資項目中可以看出:近一半投放到了能源行業,其次是金屬及礦物、汽車、化工、電子、醫藥和生物技術等領域。
頁巖革命”預計還將極大影響面臨能源緊缺的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
美國能源情報局稱,中國可開采的頁巖氣儲量達到約36萬億立方米。中國的儲量大幅超過了美國的24萬億立方米,預計中國今后將加快開采的速度。
但實際上,中國頁巖氣的開采難度很大,要復制美國的成功還有相當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