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08網天津4月5日電(記者毛振華)服務外包企業的平臺化發展,被業內普遍認為是轉變發展方式,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十二五”期間,借助網絡平臺延伸聯絡、采購、銷售觸角,對于實現我國服務外包企業迅速做大做強具有重要意義。記者日前從在天津舉行的中國服務外包領軍者年會上獲悉,我國服務外包企業實現平臺化趨勢需破解粗放型發展和產業鏈不完善的瓶頸,通過基礎平臺建設和要素聚合,從而構建一個立體化的網絡平臺。
--平臺商業模式有待探索
隨著互聯網和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傳統產業鏈體系及發展模式在互聯網中得以重構和扁平化,從而爆發出更大的潛力及市場空間,服務外包行業自然也不例外。
據中國外包網首席執行官齊海濤介紹,服務外包不同于其他行業,其交易產品、交易交付、質量評估、交易環節及交易方式等各方面具有其復雜性和獨特性,從而對行業第三平臺的技術架構和服務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來平臺化發展特征也較為突出。
據了解,產業平臺化是指依托互聯網及現代信息通信技術,將傳統的線下生產關系及產業鏈條中的各核心要素在電子化平臺上重新構建,從而克服傳統產業體系架構及發展模式中存在的各種弊端和阻礙,推動產業的電子化、數字化和網絡化,以及快速發展的產業發展新路徑。
服務外包對于未來平臺化的發展方向具有較高要求。鼎韜服務外包研究院副總監沙琦說,作為一種商業業態,服務外包依托并存在于所有產業中,各產業要素覆蓋面極其廣闊。平臺運營商不僅要對服務外包水平和垂直緯度的各細分領域具有深入研究,同時還要對來自各行各界用戶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推動項目交易達成是服務外包業平臺化運營的核心要素,然而服務外包項目交易的達成需要輔助流程,同時其交易過程貫穿于交付的整個過程中,交付與交易密不可分。因此,聚集大批高質量的服務外包項目信息,對線上線下部分進行合理劃分和對接,通過完善的平臺功能及服務體系,保證項目順利實現在線交易、交付,是目前平臺運營面臨的最大挑戰。
齊海濤說,全球外包產業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在交易方面已經形成了諸多根深蒂固的商業慣例,比如外包服務的計價模式和支付模式通常以人/月為主,交易具有高度持續性和拓展性,行業圈子相對較小和封閉,重視服務商品一貫的品牌和口碑等。因此,新構建的平臺如何克服這些商業慣例帶來的不便和阻礙,也需要平臺運營商制定出完善的平臺商業模式及服務體系
--兩大瓶頸制約平臺化發展
盡管我國服務外包業正處于快速增長期,但通過產業平臺化發展實現轉型升級并非易事,目前來看主要面臨兩大瓶頸:
一是傳統粗放型發展慣性成平臺化最主要障礙。
處于起步階段的中國服務外包產業發展軌跡是分散的,這導致產業的發展沒有目的性和針對性。這體現在產業扶持政策的制定停留在表面,服務外包企業聚集在產業鏈低端領域展開激烈的同質化競爭,缺乏統一明確的行業標準和認證體系,以及沒有全國范圍的大型行業組織等多個方面。
齊海濤說,我國服務外包產業具備一定自給自足的特點,但這并不能成為產業發展延續粗放的理由,需要通過平臺化發展實現傳統產業發展的轉型升級,融入世界服務外包產業的大圈子中。
二是服務外包業完善產業鏈尚未形成。
我國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大都來自政府部門自下而上的推動,尤其是千百十”工程以來,整體產業呈現典型的政策驅動的特點,各地方政府從專項資金,稅收優惠、財力支持、人才鼓勵、公共服務平臺搭建、市場開拓等各個方面制定相應的政策和舉措,彌補產業發展初級階段產業鏈中存在的空白點,客服產業自主發展的滯后性和緩慢性,強行加速了整體產業的發展。
沙琦說,正因為此,我國服務外包產業形成了以接包商和發包商為兩級,以政府和咨詢機構為引導,以第三方平臺為核心支撐,包含認證、會展、培訓和行業組織等行業服務機構的獨特的產業體系。各個產業鏈環節主體發展的水平參差不齊,各個環節直接的信息溝通、合作銜接不暢,無法形成完善的閉合的產業發展生態系統。
面對平臺化發展的兩大瓶頸,業內專家指出,我國服務外包業有別于印度等行業先行者的發展模式,掌握產業核心,在平臺化發展的未來掌握核心話語權才是首要目的。
一方面,我國服務外包產業對全球市場,或者說離岸業務的依賴性相對較小。這要歸功于自身堅實的經濟實力和本土市場。作為全球重要的消費市場,很多跨國企業發包到中國的業務往往是與其在國內的銷售或者運營策略相配合的,完全在國外市場運營卻將業務外包給中國服務商的企業很少,因此,盡管屬于離岸外包業務,但是也帶有明顯的中國特征。
另一方面,隨著近年來我國整體產業升級和信息化發展步伐加快,以及全球經濟的衰退,我國在岸服務外包業務比重快速上升,本土市場潛力巨大,我國完全有能力形成自我循環的、閉合的服務外包產業生態圈。
這些都決定了我國在服務外包領域必須立足國內市場,不能盲目追隨、照搬印度及歐美等其他國家的產業發展路徑和經驗。
--構建虛擬化服務外包產業平臺
根據我國服務外包產業特征,業內人士指出,產業整體平臺化的發展目標是以網絡平臺為基礎,通過網絡平臺的搭建和完善,將現實的整個產業各相關參與主體聚合起來,交易、交流、資訊、服務等均利用網絡手段得以實現。最終通過網絡平臺彌補產業短板,打造和諧發展的服務外包生產關系,將中國服務外包行業虛擬化,構建一個立體化的網絡產業。具體而言可從三方面入手:
一是打造一批有公信力和話語權的服務外包平臺。
齊海濤說,針對于服務外包這一垂直行業的平臺化,其根本的基礎不在于對互聯網的應用和能力,而在于對行業的把握和影響,對行業的理解力和影響力決定了平臺對行業的聚合力和整合力。
他建議,應打造一批有公信力和話語權的服務外包產業平臺,有效引導產業發展。這些平臺除權威行業專項研究觀點及報告的發布外,還要廣泛參與行業標準制定,組織機構的建立和運營、行業刊物的發行,并圍繞于此開展配套服務,如認證、咨詢及培訓等。
二是整合多方要素,形成推動產業發展的合力。
與會人士認為,集中打造的平臺應首先聚合政府資源,包括服務外包示范及非示范城市、服務外包園區、服務外包產業優惠政策等。由于政府資源自身所具有的公共性和普惠性,平臺應以信息和數據整合更新為主,保證平臺用戶對政府方針和資源的全面了解。
其次,對于市場和服務資源也應實現聚合。應將發包商和外包項目資源納入其中,推動項目的在線交易,并構建完善的產業第三方服務體系,搭建起一個能滿足企業選擇供應商的平臺,幫助企業針對性地選擇信息、服務、辦公支持、行業服務等。
三是提高平臺建設針對性,建立完善的線上線下服務。
基于服務外包產業體系及交易流程的特殊性,平臺需要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從而滿足各主體的市場需求。
沙琦說,平臺服務體系的設計和構建要遵循兩條原則:普適性,深入剖析并總結服務外包產業各方參與者的普遍性需求,定制專業的服務解決方案并進行推廣;針對性,依據發包商、接包商、第三方服務機構等不同類型的服務外包產業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及特征,制定有針對性的專業服務解決方案,從而構成立體化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平臺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