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面到云端——從加工貿易的發展路徑看離岸軟件外包的歷程。
在談云計算對離岸軟件外包的影響之前,先回顧一下離岸軟件外包到目前的發展歷程。我個人認為:從本質上講,離岸軟件外包與制造業的加工貿易是一樣的,只不過軟件外包的產品是無形的軟件,而加工貿易的產品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為了便于理解,下面就以加工貿易的發展路徑來談談我對軟件發展歷程的看法。
第一階段:(零部件)兩頭在外來料加工貿易時代VS離岸軟件外包起步期。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為了獲得大量的外匯,而發達國家為了降低成本,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就把大量的零部件工廠轉移到了中國,因此中國來料加工貿易得到蓬勃發展。比較有名的是珠三角地區電子產品企業,特別是東莞地區的。
中國的離岸軟件外包是以對日軟件外包為起點(特別是大連,因歷史原因,有大量的日語人才),一部分企業以大學或科研機構為依托,承接一些日本IT公司的零碎訂單(IT系統的零部件”:一些非核心模塊,以軟件工程中低端部分開發為主),到2000年為止,這些軟件公司基本上是一些不足100人的小軟件加工廠,沒有任何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和業務特色,不過這個時期實現了中國離岸軟件外包的從無到有(這個時期以海外IT公司在中國的分公司為主)。
第二階段:(面向海外成品出口)加工貿易時代VS離岸軟件外包高速發展期。當同一領域的零部件工廠集中到一定程度時,每一產品的配套鏈條就會形成。發達國家的成品生產工廠大量進入到中國,以獲得比零部件加工更高的利潤。
2000年的千年蟲問題,讓中國的軟件外包企業從海外接到大量的訂單,公司規模和實力大增。離岸軟件外包公司也遍地開花,競爭開始加劇。很多公司在布局中國戰略的同時,也考慮通過業務集中以形成與其他公司的差異化,來確保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使公司的利潤最大化。同時在海外收購一些上游IT公司,在特定領域可以為海外的最終客戶提供一條龍服務(相當于成品)。到2008年金融危機為止,沿海地區的很多公司,特別是北京、大連和上海的很多企業都在這方面作了努力,其中幾家已經成功上市,并且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第三階段:(關注中國市場)內外貿并舉的加工貿易時代VS離岸軟件外包調整期。2008年金融危機后,海外市場的低迷和中國的高速發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出口受阻的情況下,一直以來以外貿為主的工廠,紛紛開始了內貿業務。同時,由于人民幣的升值和沿海綜合成本的急劇上升,迫使企業或者通過創新提升附加價值,或者加入到產業從沿海向內地大轉移的潮流中。
2008年的金融危機同樣使軟件外包企業開始認識到國內市場的重要,大家紛紛搶灘國內市場,特別是金融、電信和政府公共領域。這期間,很多超1萬人的大型外包公司,國內國外兩條腿走路的良好業務架構已形成,把危機變成了機遇。當然一部分沒有自己的客戶源,靠派遣為生的小公司就在這次風暴中被淘汰了。軟件外包企業,特別是一些中小型企業,也碰到了人民幣升值和成本大幅上升帶來的發展瓶頸問題:要么通過創新提升附加價值,要么加入轉移的潮流中。
現在中國的離岸外包企業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類(為了說明方便,不再細分):
(1)質量”型企業:有規模和資金實力,國內業務、海外業務都有,行業集中度高的企業。
(2)質”型企業:規模和資金實力一般,行業集中度高,并對此行業每一部分理解度較深。
(3)量”型企業:規模較大,資金實力一般,行業比較分散并不夠深入。
現在我國的離岸軟件外包業務覆蓋了IT職能直接相關的信息技術外包(ITO)和與IT職能非直接相關的業務流程外包(BPO),以及知識處理外包(KPO)等。由于云計算的成本優勢(企業和機構不用投入大量的資金去構建和維護自己的系統)和穩定方便性,使傳統IT系統向云計算轉移的趨勢基本明確。考慮到各國網絡環境差異,預計日本和歐美發達國家會很快進入云時代,因此離岸外包企業必須作好云時代的挑戰準備。
那么云時代的到來對離岸軟件外包企業來說是春天還是冬天?我認為不同業務和不同類型的企業會有不同的感覺。但只要不斷革新,主動迎接云時代,定會迎來美好明天。
云計算主要是對技術的替代,而不是對人的替代,更無法對人的思想和創意帶來影響,所以對從事ITO的企業影響比較大,對BPO和KPO應該不太會產生影響。云服務的出現對不同類型的外包業務將會產生的影響也有所不同。
對于ITO業務為主的公司,各個公司也有不同的對策(僅供參考):
(1)對質量”型企業來說,只要好好把握這次機遇,憑借自己的實力或與其他公司合作,完全有可能自建云服務平臺,完成從一個軟件外包公司到云服務商的華麗轉身。離岸外包業務上,與海外客戶的關系也會從從屬關系變成平等合作、共同開拓市場的關系。東軟與NEC在大連建立的云計算中心就是一個比較好的例證。
(2)對質”型企業來說,雖然自己無力自建云服務平臺,但若與大型云供應商合作,專注于云端,路也會越來越寬。但對于許多中小軟件企業來說,目前賴以生存的IT系統,未來都有可能出現更好的在線替代者,所以只有時刻調整自己的方向,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因此找準一個比較好海外合作者(發包方)比較關鍵。另一方面,由于開發環境進入云端,以前由于無力投入大量資金購買開發設備而無法承接的項目也變成了可能,這也是拓展業務范圍的好時機。
(3)對量”型企業來說,云時代的到來可能不是一件好事,現在的業務都有可能被云服務所代替,生存空間會受到擠壓。
當然,我們還沒有真正進入云時代,所有的一切都可能發生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只有勇敢地面對云時代的到來,才有美好的明天。
云時代的云究竟是什么模樣?下面用實例來說明這似懂非懂的云服務概念。
大家都聽說過SaaS(軟件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和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一般的云架構如下:
日本NEC公司已經在公司內構筑了企業內部云,在此也與大家共享一下,以供參考。
NEC云服務的系統架構如下:
由于篇幅關系,在此無法給大家做詳細說明。像NEC這樣的500強IT公司自己擁有云服務的相關的完整技術,但我們國內的大部分軟件公司可能擁有一部分云技術,在全球范圍內與其他擁有云技術的公司的合作或并購是一條可以考慮的在云時代占據一席之地的捷徑。
來源:<中國服務外包>文/ 申海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