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08網天津3月31日電(記者毛振華)人力資源的源源不斷供應,是保障服務外包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核心要素。不過,對于目前處于高速發展階段的我國服務外包業來說,行業人才尤其是復合型人才短缺,仍舊是發展中的主要瓶頸。日前在天津舉行的中國服務外包領軍者年會上,業內專家建議,應從培訓、服務和體系三個層面入手,各方形成合力,共同破解服務外包業發展的人才困境。
--人才短缺與行業快速發展矛盾突出
在經歷了十一五”時期的產業快速成長與積淀后,我國服務外包業人才培育進入了全新的歷史階段。商務部投資促進事務局信息咨詢部主任許丹松在會上介紹說,到2011年底時,全國已有服務外包企業16939家,與上年同比增長33.3%,新增就業人口85.4萬人,其中大學以上學歷占到70%,行業人才素質有了明顯提高。
這一成績的取得既歸功于行業自身,也與國家有關人才鼓勵政策密切關聯。據了解,針對國家級服務外包示范城市,相關政策規定,每錄用1名大專以上學歷員工從事服務外包工作并簽訂1年期以上勞動合同的,給予企業不超過每人4500元的培訓支持;對符合條件的培訓機構,培訓的大專以上從事服務外包業務人才,通過服務外包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考核,并與服務外包企業簽訂1年期以上勞動合同的,給予培訓機構每人不超過500元的培訓支持。
不過,相對于行業的快速推進,人才的匱乏問題仍舊十分突出。中國外包網首席執行官齊海濤說,目前國內市場上的服務外包人才,不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遠遠不能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
據服務外包行業研究機構鼎韜服務外包研究院副總監沙琦介紹,十一五”期間,我國服務外包人才缺口每年約為50萬人,并且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到十二五”時期,這一缺口數量或許將突破260萬。
除上海、北京、大連、深圳等軟件外包較發達的城市外,一些新興的服務外包城市的人才荒”現象也較為突出。以武漢為例,軟件外包的企業數量超過50家,但從業人員數量卻不足5000人,平均每家公司不超過100人。不少外包企業雖然迫切希望擴大規模,但人才奇缺的問題卻束縛著企業做大。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原副院長陳文敬說,與服務外包業全球領先的印度相比,我國服務外包業從業人員不足成為制約后發力的重要因素。
--服務外包業人才教育迎機遇
在人才需求的引領下,國內已有許多高校及培訓機構設立了服務外包專業,并開展了相關方向的教育培訓。業內人士認為,十二五”期間,服務外包行業人才培訓迎來機遇,其發展將呈現三大趨勢:
一是人才巨大缺口將帶來行業培訓規模化。由于市場前景可期,針對服務外包行業的許多培訓機構迅速壯大,邁出了規模化經營的步伐。一些較大的培訓機構甚至已經完成海外上市。培訓機構與高校共建實訓基地,批量化培訓專業高端的外包人才也成為一種具體可行的思路。
沙琦說,全球服務外包產業正呈現出明顯的從全球向中國轉移、從沿海向內陸轉移、從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轉移”的二次轉移趨勢。這一轉移也為我國,特別是我國內陸服務外包業新興城市的教育培訓帶來機遇。
二是不同城市及區域發展差異帶來人才需求差異。目前國內已有21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處于國內外包城市競爭中的領先地位;同時涌現出了40余個服務外包非示范城市,如沈陽、煙臺、蕪湖、常熟、徐州、烏魯木齊、秦皇島等。這些一線以外的城市緊跟產業步伐,把握住了產業發展的黃金機遇。
針對這些不同城市的產業定位及稟賦差異,在人才需求上會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差異化特點,這也給培訓行業提出新的課題。
三是人才細分化要求培訓體現差異。由于服務外包專業屬于新興學科,我國尚未形成科學統一的評價標準和體系。高校、教育培訓機構在體制融合、資質認證、服務外包專業教材系統性開發等方面都面臨探索。齊海濤說,隨著我國服務外包人才培養進入細分化階段,需要有關教育培訓區別對待軟件外包、業務流程外包等不同領域,制定人才教育培養標準和科學的認證體系。
--三方面入手破解行業發展困局
服務外包產業的成熟度取決于各要素的積累、完善,而人才作為產業核心力,對于推動我國服務外包業在十二五”開局取得升級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齊海濤、沙琦等業內人士認為,應從培訓、服務和體系三個維度構建中國服務外包的人才體系,多方合力共同打造滿足產業需求的人才培養培訓體系,從而為產業發展后勁提供足夠支撐,具體應從三方面入手:
一是人才培訓應以政府為主導,整合各方面資源。應由各地政府部門牽頭,依據本地服務外包企業崗位需求及用人標準制定服務外包人才標準,并有針對性的研發制作服務外包培訓課件。鼓勵院校開設服務外包專業,有條件的可適時根據產業發展的要求及趨勢進行學科建設,不斷細化培訓專業方向。
齊海濤建議,要建立起人才交流體系,鼓勵在校學生參與企業實踐活動,推進院校與服務外包企業合作,鼓勵企業、培訓機構建立服務外包實訓基地,提升服務外包準就業人員的實踐經驗。
二是建立專業的人才配套服務體系。作為一個相對較新的產業,大眾對于服務外包業還有些陌生,甚至在招聘、人才交流等流域也存在空白。所以,沙琦建議應注意服務外包人才供應方與需求方中間環節的打造,構建相對完善的行業人才服務體系,以完備人才供應鏈,降低企業用人成本。
可采取的措施包括了聚集各類獵頭、人才派遣等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和企業,整合政府資源,搭建人才公共服務平臺,實現人才供需市場的信息對接。此外,還要打通高校、培訓機構、企業的人才通道,實現畢業即就業”的人才對接。利用人員派遣、校園招聘、定向培養等方式,為服務外包人才提供全面的服務模式。
三是注重人才體系長效機制構建。政府應牽頭搭建完善的服務外包人才架構體系,這包括出臺服務外包行業人才優惠政策,將高校、培訓機構等納入政府支持體系中;搭建專業的服務外包人才數據庫,保證各類人才信息的持續更新及補充;通過企業與產業園區的互動,延續已有的校企合作訂單式培養,形成人力資源可持續性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