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財經訊 他為惠普服務25年,最高職位做到惠普全球副總裁。然而,盛年之際卻從惠普退休,華麗轉身企業經營者。目前,他所掌舵的服務外包企業——海輝集團,正在全球市場中突圍。本期網易《財經會客廳》專訪海輝集團執行董事長孫振耀。
網易財經:提到服務外包型行業,我們往往是將中國與印度相比。那么這幾年來您覺得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孫振耀:如果從宏觀角度來看,我們跟印度公司的差距還是挺大的。他們也許好幾萬人的公司出來還是一個小規模的公司,對我們來講好幾萬人已經是我們中國行業里面的領先者了。所以我們怎么樣能夠跟別人競爭?我是覺得要看幾個地方:
第一個中國每年培養600多萬大學生,這個數量一定是比印度要多很多。所以印度公司如果他業務的增長最后的制約因素還是有多少這樣受過良好教育的員工,那還是制約因素,所以他一定有一個范圍,他不能再拿更多的業務,這是我們的一個優勢。
第二個是印度公司因為他的人員上的人數的制約,他為了不斷地提高他的營業收入,必然要提高每個人對公司營業收入的貢獻,所以對客戶來說,每一個人的單位成本就會提高。因為收入就是員工的貢獻值乘以員工數嘛,所以他自然會留下一個空間是我們可以做的。
第三個是從員工的背景跟印度公司員工的背景,我們發現我們中國所培養出來的技術人才更適合做工程類的外包服務,因為可能有語言上的限制,我們很難做業務類的外包服務,因為業務類你必須要到客戶那兒去有很多語言上的交流,所以我們在外包服務里面有這么多不同的外包服務,工程類我們肯定可以做得更好。
所以有很多因素我們可以找來跟他們競爭。我想最主要的差別就是說,中國過去做外包服務,規模都不是太大的,能夠過1萬人門檻的公司也許是屈指可數。因為做外包服務最終規模是很重要的,所以很多公司在做并購,因為這樣,像去年我們就逐漸看得到一些比較大規模的做這種信息外包服務公司就開始逐漸脫穎而出。他們形成兩大非常不同的陣營,這個陣營也許有10家到15家公司,規模都很大的,其他規模就很小了,所以我想這十幾家公司是未來我們跟印度公司競爭非常重要,也是主要的力量。
網易財經:那么在中國做服務外包,您覺得受哪些因素制約和影響最大?比如說像這次日本的海嘯,對海輝有沒有影響?
孫振耀:我想我們中國做的外包服務的制約因素,我自己覺得目前來看只有幾點:一個是中國公司在服務全球的能力上來講我覺得還是有所欠缺的;第二個我是認為從人才結構上來講,我剛才所提到的,對語言要求特別強的,那么這些是制約因素。日本這個情況發生,其實是帶給了我們更多的機會而不是負面,因為地震發生后日本公司更多思考的是自問,一個國家一旦發生這樣的災害,幾乎使全國受影響,我是不是應該建更多的離岸中心把風險分散掉呢?以前我有想可能更多是我到日本來做,我需要思考一下我應該放到日本以外去做呢?因為不管怎么樣,日本的公司是全球化的公司,日本本身的災害不能影響到全球因素,從我來說,這是很多中國公司做這種服務的機會。
網易財經:對于未來五到十年你們對這個行業有沒有展望?
孫振耀:我剛剛沒有提到我會選擇這個行業一方面是因為和我過去做IT的經驗比較接近,但我認為它是很有潛力的行業,為什么呢?你想,以中國的土壤能夠培養出什么樣的公司來?中國的土壤一定可以培養出全球最大的制造公司,中國制造”這已經是不用談了的,那么還有什么其它行業能夠在全球市場有立足之地?算一算,只剩下服務業了,特別是信息技術服務,因為這需要大量的受過良好訓練的大學生,白領階級,制造業是藍領階級,服務業是白領階級,把這兩個行業拿掉,金融行業不需要全球化,只要中國做好,已經是全球第一了;電信行業,中國做的網是全球第一,你看中國移動,我們石油,中國做好是全球第一了,所以有很多行業,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公司,可它不是全球化的。主要是中國市場,唯一能夠全球化,能夠(在全球)立足的,我認為只有兩類,一類是制造,一類是信息服務。
我在制造行業待了25年,因為我之前的公司主要做產品,我用英文講 game is over。規模大的公司在全球都已經很清楚了,PC到各類制造產品,格局已經非常清晰了,可是服務業呢?中國在全球市場上的地位還不是很清晰,所以這是我自己的心愿,也是我看到的機會,我希望中國在科技產品上,我們有聯想、有華為,電信產品,已經有這樣的公司起來了,我相信有一天在全球網絡服務里有中國公司,我也相信海輝有這樣的機會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