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續過去扶持政策的基礎上,新政具有不少新意,同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十年之后,西部又迎來新一輪以國家政策為后盾的發展機遇。
8月20日,國務院總理、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組長溫家寶主持召開領導小組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關于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西部地區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被認為是繼十年之前西部大開發決策后的又一全面扶持政策體系。
《意見》主要包括六方面內容:充分發揮西部地區在擴大內需重要作用;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事業發展,深化改革開放,構建對內對外開放新格局;加快地震災區災后重建。
在延續以往政策思路的基礎上,此番新政又有許多新提法:如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服務外包”、地方金融業”等等。
不過,《意見》尚停留在原則層面,需進一步具體化。此外,以扶持為主要傾向的《意見》也有部分措辭嚴厲的內容,如要求西部地區所有新上項目,都要嚴把產業政策關、環境保護關和資源集約利用關”。
十年之功
整整十年前的11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正式提出開發西部戰略,并決定成立西部開發領導小組。
西部范圍包括重慶、四川、貴州、云南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幅員面積占全國百分之七十以上,人口則占到全國28.8%。
十年扶持,西部交上了一份不錯的答卷。西北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姚慧琴教授盤點如下:
西部地區經濟總量和人均水平實現了大跨越。西部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由1998年的14647.38億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58256.58億元,年均增長率11.42%,高于全國9.64%的年均水平。西部地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1998年的4122.6元增加到2008年的15857.18元,年均增長率達14.42%,高于全國13.48%的平均水平。
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穩步提高,地方財政收入持續大幅增加。2008年西部地區地方財政收入達5096.09億元,比1998年的946.24億元凈增加了3.33倍。
投資和創業環境顯著改善,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十年來,西部地區十年投資總和達到158663.1億元,年均增長22%。開工重點工程102項,投資總規模1.74萬億元。基礎設施建設、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都取得實質性進展,青藏鐵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一系列舉世矚目的重大工程相繼建成投入運營。
對外經濟貿易快速增長。2008年西部地區進出口總額達1068億美元,比1998年132.6億美元增加935.4億美元,年均增長23.2%,同比增長35.8%,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8個百分點。
此外,還有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基礎教育發展取得顯著成績;西部地區貧困人口規模逐年減少,貧困發生率不斷降低。
未竟之業
十年成績不俗,但近幾年卻面臨后繼乏力的狀況。社科文獻出版社總編鄒東濤教授指出,近幾年來,西部開發的工作顯然有點疲乏,而疲軟癥主要出現在政策上西部開發的稀釋化、邊緣化、虛擬化。
西部大開發提出之后,在東部、中部相繼又有浦東”、崛起”等戰略,中央政府在各個區域部署力量,有限的財力因而分散。
8月10日,在青海省西寧市召開的西部大開發回顧與展望”高峰論壇上,與會專家學者總結的幾點問題中,首先也指向普惠性政策”,認為它致使西部在吸引外部投資、增強自我發展能力上作用逐步減弱。
問題還有,國家尚未設立專門的西部開發資金渠道;西部開發政策沒有制訂相應的政策實施細則,一些投資政策、財政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執行不到位;政策支持體系不完善,等等。
在鄒東濤看來,生態建設本是西部的亮點與優勢,西部是全國許多大江大河的上游,是全國候鳥的集聚地,而重大任務使得環保的重點在西部,而西部的環保工作產生了巨大的成本,進而對西部開發的成效產生較大影響。
此番新政出臺,中國社會科學院西部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魏后凱分析有三大原因:一是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從過去的經驗來看,它是從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逐步推進的,一般有兩到三個月的滯后。
第二是近年來西部開發和東北振興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還不夠穩定,面臨的問題還比較多,這樣就需要國家進一步給予重點的支持。
三是沿海地區面對經濟危機正在進行新一輪的經濟轉型升級。這對中西部和東北就形成了新的壓力。我們可以想象,未來中國的區域競爭將會進一步加劇。在此情況下就需要國家進一步支持和促進西部加快發展。”
目前西部人均消費只有全國水平的64%。只有東部地區的42%。差距也成為機遇,如果西部平均消費能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將可以創造一萬億的消費需求。”魏后凱說。
新政之新
此番西部新政與十年來的大開發政策相比,具有不少新意。
魏后凱稱,在發展思路上,最初比較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后來又開始重視社會文化事業和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國務院這次推出的六項措施又有一些變化,核心就是要通過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發展質量、創新體制機制,通過這些措施來化解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
實際上就是繼續在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強調五個方面:一是強調擴大內需政策要向西部傾斜。二是強調產業升級和發展方式的轉變。三是強調要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四是強調要建立新型的開放格局。五是強調地震災區的災后重建。”魏后凱說。
觀察人士認為,新政最硬的干貨”是:全面實施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要把西部大開發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財政轉移支付和擴大內需新增投資要繼續向西部傾斜。”
四川省社科院西部大開發研究中心研究員劉世慶關注到更具體的新提法,如《意見》第二條提出,構建和完善適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現代化基礎設施”對西部而言就是一個新提法,更高的要求也就意味著更多的扶持。
除繼有的優質農業外,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也提到了新政日程。《意見》要求重點發展旅游、信息服務、電子商務、文化、會展、創意、服務外包和地方金融業。服務外包和地方金融業,都是首次提及,非常值得關注。”劉世慶說。
作為原則性指導框架的《意見》指出:抓緊研究制定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具體政策,引導東部地區產業向西部地區有序轉移。”這一條款在近年為西部地區廣泛呼吁,終得到回應。此外,積極穩妥地推進資源稅改革。開展建立生態補償機制試點”,這一此前屢屢申請的建議也被《意見》采納。
重慶市社科院區域所所長李勇認為,十二五”規劃制定在即,《意見》的出臺,無疑會對后續政策制定起到引領作用,而西部地區也將面臨新一輪發展機遇。
而就行業來看,信達證券研究中心副總經理劉景德認為,基礎設施、原材料、房地產等等相關的行業應該是先期受益的,港口、交通運輸、商業等也會有不錯的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正如十年前要求防止一哄而起,不搞大呼隆”一樣,此次《意見》也明確要求,西部地區所有新上項目,都要嚴把產業政策關、環境保護關和資源集約利用關。
專家認為,這體現出國家對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提高發展質量的要求,資源導向型須轉變為技術、市場導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