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八屆“中國軟件業務收入前百家企業(簡稱“前百家企業”)”和“自主品牌軟件收入前十家企業”,是根據我部與國家統計局聯合開展的全國軟件產業統計年報數據基礎上確定的。
本屆“前百家企業”第一位的是,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軟件年收入555.6億元,連續八年名列“前百家企業”榜首,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以248億元排名第二,神州數碼(中國)有限公司以110億元排名第三。“自主品牌軟件前十名企業”第一位的是,浪潮集團有限公司以年實現20.5億元的軟件產品收入,由上屆第三位躍居為本屆的榜首。
新一屆百家企業進一步顯示,我國軟件產業正不斷朝規模化、優質化和服務化發展,產品結構、研發水平都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市場正不斷向大企業集中、產品不斷向服務型轉化、技術不斷向國際前沿推進。
一、主要特點
(一) 企業規模明顯擴大
在當前,國際經濟危機的沖擊下,我國軟件企業積極應對,
頑強拼搏,大企業成長日益突出。
一是,入圍門檻繼續提高。本屆百家企業共實現軟件業務收入2039.5億元,比上屆增加362.6億元,增長84.4%,占我國軟件業總收入的26.3%。入圍門檻為3.1億元,比上屆提高了14.8%,是5年前的2倍。軟件業務收入超過10億元的有32企業,比上屆增加了4家,(03年僅有17家),是5年前的1.7倍,超過60億元的企業有6家(03年僅有1家),比上屆增加兩家。排名前10家企業的收入比上屆增長27.9%,占全部百家企業收入的61.9%,比上一屆提高了2.8個百分點。
二是,突破全球軟件百強門檻的企業繼續增加。本屆百家企業有12家企業的規模,超過了全球軟件百強企業的門檻,比上屆增加了2家。與國際知名軟件企業的距離在不斷拉近。排名第一企業的規模比上屆增加了33.6%,是5年前的7.9倍(03年為70億元),占全球軟件百強前3甲企業(IBM、微軟、甲骨文)的收入,分別為11.1%、17.9%和37%,比上一屆提高了2.8、6.5和5.2個百分點。
(二)品牌優勢明顯增強
隨著我國軟件產業的不斷發展,市場不斷向優秀品牌集中,
效益不斷向優秀企業聚集,管理不斷向優秀水平攀升,大企業的競爭實力和龍頭的作用進一步增強。
一是企業管理能力處于領先地位。本屆百家企業中70%都通過了CMM認證,比上屆增加了25家,占全部認證企業的20%。其中通過三級的有43家,通過4級和五級的分別為12和11家,比上屆增加2家和3家。
二是經濟效益增長處于領先水平。本屆百家企業實現利潤比上屆增長49%,提高4個百分點,實現銷售利潤率15%(嵌入式企業除外),高出軟件產業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比上一屆提高了5.4個百分點。其中:利潤率超過10%的有45家,比上屆增加了10家,超過15%有19家,比上屆增加了7家。
三是國際市場開拓處于領先位置。本屆百家企業共實現出口創匯90.8億美元,比上屆增加了95.7%,占全行業軟件出口的56.1%,比上屆提高了11個百分點,排名前兩位企業的出口達79.6億美元,占全行業軟件出口的49.1%,比上屆又提高了1.3個百分點。
(三)創新能力明顯提升
本屆百家企業的研發水平進一步提高,研發技術不斷向國際前沿推進。
從研發投入看,百家企業共完成研發投入為420億元,比上屆增長19.8%,占軟件行業全部的研發投入67%,比上屆提高了2個百分點,研發投入率為8%,高出軟件業平均水平1.4個百分點,是電子信息百強企業研發投入率的2倍。
從研發效果看,系統支撐軟件的比重快速擴大。其中,完成的操作系統和中間件軟件比上屆增加2.3倍,完成通信、電力、工業控制等系統軟件比上屆增加1.6倍,占百家企業軟件業務收入的39%,比上屆提高了9個百分點,芯片設計能力穩步提高,實現收入比上屆增加了7%。
從研發力量看,科研隊伍的整體素質不斷提升,知識結構更趨優化。百家企業從業人員達34.7萬人,其中,研發人員超過12萬,比上屆增加2萬人,占百家企業從業人員35%,比上屆提高了2個百分點,高于全行業水平3.1個百分點。本科以上學歷的人數占63.2%,比上屆提高了3.1個百分點;其中研究生比例10.1%,提高了1.9個百分點。
二、大企業的帶動效應取得明顯進展
新一屆百家企業更證明了,百家企業是我國軟件產業應對“經濟危機”的排頭兵、促進兩化融合發展的助推器、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領頭羊、帶動區域經濟增長的孵化器。
(一)推動全行業應對危機的砥柱作用明顯突出
2008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制造業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生產出現大幅度下降,軟件產業雖繼續保持著兩位數增長,但下行壓力明顯加大,全行業增速由上半年的30%以上,下降到年底的不足28%。而百家企業則繼續保持著高位增長,充分體現了大企業的競爭實力和發揮了對全行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對全行業增長的貢獻率由上屆的32%提升到本屆的36%,提高了3個百分點;對出口增長貢獻率超過80%以上。
(二)推動“兩化融合發展”的助力作用明顯增加
工業和信息化融合發展,是中央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發展戰略,也是工業和信息化部的重點任務,百家企業在促進兩化融合發展,提高軟件服務水平上做出了積極努力和貢獻。
一是軟件產品在工業領域中的應用加快推進。本屆百家企業的工業軟件研發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實現工業軟件收入比上屆增長56.1%,其中工業自動控制軟件增長最快,增幅為2.1倍,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輔助制造增長16.5%,企業管理軟件增長2.3%;電子商務系統軟件應用明顯增強,增幅高達2.4倍。
二是軟件技術在硬件產品中的應用加快發展。嵌入式軟件企業仍是產業發展的領頭羊。本屆百家企業完成嵌入式軟件比上屆增長30.8個百分點,高出百家平均水平6.3個百分點,占百家企業軟件收入的37.8%。其中通信產品的嵌入式軟件發展更加強勁比重達86.5%,排行前10名的企業中有4家是通信嵌入式軟件企業,其規模比重占前10家企業的93.6%。
三是軟件服務在行業中的應用加快成長。隨著全球軟件產業變革進程,“軟件-服務-外包”的模式正逐漸形成,生產與服務融合的理念也在進一步增強,信息技術外包(ITO)向業務流程外包(BPO)和知識流程外包(KPO)的趨勢更加明顯。本屆百家企業實現的軟件技術服務收入比上屆增加了41.2%,增速高出全行業平均水平11.4個百分點。尤其是外包服務收入增勢更是強勁,增幅高達62.1%,在軟件技術服務中的比例也比上屆提高了1.5個百分點。
(三)推動結構優化升級的核心作用明顯加大
軟件前百家企業,經歷了啟蒙期、成長期和成熟期的快速發展,首屆百家規模不足500億元(465億元),出口不足2億美元(1.6億美元),歷經8個年頭之后,百家規模已達2039億元,出口達90億美元,對軟件產業的整體發展發揮了較大的作用。
一是拉動軟件服務不斷向外延發展,2008年全行業實現軟件技術服務(含系統集成)3544億元,同比增長40%。其中百家企業的比重為43.9%,增長貢獻率達65%,服務的范圍也從原來的培訓、監理、客戶交互服務發展到數據處理、數據庫活動、后臺辦公處理和互聯網在線服務等。
二是拉動產品不斷向高端發展,2008年全行業實現基礎軟件同比增長 30%,占軟件產品總量的10.7%,比上年提高了2個百分點。其中百家企業所占份額為30%,其增長貢獻率為38%。特別是拉動IC設計增長更是明顯,其貢獻率達60%,拉動全行業IC設計比重提高了2個百分點。
(四)推動區域性發展的帶動作用明顯加強
新一屆百家企業形成先進企業的輻射作用,帶動著區域性經濟發展不斷擴大。其中:87%的企業集中我國的東部沿海地區的8個省市,北京24家,廣東15家,山東11家,浙江10家,江蘇9家,上海6家,遼寧6家,福建6家。這些企業正憑借自身的規模優勢和技術優勢,積極向周邊地區輻射,不斷形成跨地區、跨領域的發展態勢。
例如:百家企業在大連建立軟件研發機構或分公司達10家以上,完成的軟件總量占該市軟件收入的30%,成都有6家,完成的軟件總量占該省軟件收入將近30%。
三、值得關注的問題
軟件前百家企業雖然處于上述良好的發展狀態,但仍存在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
(一)品牌效益仍有待提高
當前,我國軟件產業仍以中小企業為主,與電子信息百強排名第一的企業規模相差53.7%,前10家軟件企業收入總計不足全球軟件百強排名第一企業的30%,相比國際知名品牌企業仍有較大差距。應該看到,盡管國內信息化市場潛力很大,但對細分領域的市場開拓不夠,特別是基于制造業的嵌入式軟件、面向跨國公司和傳統行業的軟件服務外包市場仍有待進一步深入挖掘。
(二)高端產品的開發實力仍然薄弱
目前,我國軟件產業在全球軟件產業鏈中基本處于中下游環節,百家企業更多的是從事應用軟件,缺乏核心技術,特別是系統、平臺等基礎軟件的開發能力缺乏技術的積累。
(三)產業支撐體系仍欠完善
一是軟件人才相對匱乏,特別是缺乏熟悉行業應用和國際經營的高端復合型人才,影響了軟件產業對其他行業滲透作用的發揮,制約了產業規模和層次的提升;二是配套的支撐體系薄弱,投融資瓶頸依然突出,尚未形成有效的風險投資機制;公共技術開發體系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