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網報道】據有記載的1952年的數據顯示,當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不到4億元(當年價),人均僅為155元,相當于當時國際上最不發達地區的水平。2008年,南京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775億元,人均超過6萬元,已經達到并且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
從“最不發達”到“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南京的經濟實力,和60年前相比早已是天壤之別。尤其令人矚目的是,近一年來,面對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的侵襲,南京發揮創新優勢,從容應對,推動了經濟的穩步增長和產業的轉型升級。南京的雄厚經濟實力,夯實了城市建設和改善民生的物質基礎。
經濟轉型,產業結構高端延伸
物資匱乏,這是解放初期的集體記憶。當時的南京,農業是經濟的主導,工業剛剛起步。在走過“大躍進”和“文革”的彎路之后,南京全面改革開放,從1978年至今,南京進入了歷史上經濟發展最好、最快的時期。
伴隨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的,是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2002年以來,全市從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實施了“工業第一方略”,二產發展提速升級。在推動石化、鋼鐵、電子、汽車等傳統支柱產業提檔升級的同時,全市梳理出一批新興的產業鏈,進行重點培育。
近年來,南京實施新型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發展戰略,產業向高端升級,投資向高端集聚,增量向高端集中。全市經濟結構得以持續優化,經濟總量持續提升。
2008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宏觀經濟形勢,南京千方百計“保增長促轉型”,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775億元,增長12.1%;完成財政總收入742.4億元,增長18%。今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持續加深,但南京仍然在一季度實現了地區生產總值9.2%的同比增幅。
實力的提升,產業結構的優化,使南京這座城市散發出獨特的魅力。在2008年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100強榜單上,南京位列第四位,比前一年上升了四位。攜程旅行網聯合尼爾森公司發布2008年“十一”黃金周全國人氣城市排行榜,南京同時位列“出行人氣最旺城市”、“到達人氣最旺城市”及“黃金周人氣最旺城市”前十名。
創新驅動,經濟展現充沛活力
從要素驅動逐步向創新驅動轉變,南京經濟發展的動力機制,正在經歷這樣的嬗變。
近年來,南京努力建設創新型城市,打造自主創新的“南京模式”,推動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教資源優勢向產業領域轉化。
2008年,在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下,南京出臺了一系列促進企業創新的政策措施,與中科院、北大、清華等國內一流院校的人才及科研戰略合作,也取得了進展。
去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成了檢驗南京創新驅動效果的考場。危機的沖擊下,南京經濟發展的亮點不僅沒有被淹沒,反而更加凸顯。
以創新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為特點的軟件和服務外包等科技服務業,成為2008年南京經濟發展的耀眼明星。2008年我市軟件產業實現銷售收入468億元,總量占全省1/3強,增長30%,軟件出口達8億美元,有8家企業進入中國軟件百強行列,服務外包合同額已超過2007年全年的一倍。在今年一季度,南京的服務外包合同額再度實現了93.1%的高增長。
南京豐富的科教資源優勢正向產業領域轉化。2008年在寧主要高校、科研院所應用技術成果就地轉化率為40.23%,比上年增長3.63個百分點。像十四所,優勢技術就地轉化,拓出了軌道交通、汽車電子等領域的巨大市場空間,今年就將沖擊百億元產值目標。
創新也讓企業鉚足了發展的勁頭。今年春節前,南瑞繼保拿下大單,中標貴州天生橋至廣州的直流輸電控制保護改造工程,實現國產平臺直流控制保護系統的首次應用;南京高精傳動公司的高精度齒輪箱占據國內市場90%的份額,明年的生產訂單都已經早早落實。擁有這樣一批掌握核心技術、擁有自主品牌的企業,南京的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制造業實現了逆境中的高增長,2008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的比重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
蓬勃壯大的創新力量,成為南京新一輪發展的核心動力。
組團集群,產業彰顯生態特色
打開南京的產業版圖,不同的園區都有相對固定的“色彩”,這些色彩代表了不同的產業特色。
在江寧開發區,上海大眾南京分公司、長安福特馬自達南京公司和發動機公司、福特研發中心、大批零部件配套廠家聚集于此,形成了南京乃至長三角的汽車產業高地;在南京化工園,大批項目都集中在一條粗大的化工產業鏈上,是上下游關系;在徐莊、江東、雨花等地,軟件基地的建設漸成氣候,吸引了國內外諸多知名的軟件企業落戶……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市已經形成了以4個國家級開發區為龍頭,9個省級開發區為支撐,22個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產業布局。
過去散布在主城內的工業企業,相繼搬遷進入園區,并同步實施了技術升級。工業向園區集中的同時,主城內以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為特征的現代服務業蓬勃興起,現代商貿集聚區、金融集聚區、總部大樓、工業設計園、文化創意產業園等特色園區,這幾年發展迅猛。
隨著產業版圖的日漸清晰,南京10大工業產業鏈集群發展的優勢也日益明顯,構成了南京工業總產值沖擊萬億元級的“主力軍團”。眼下,國家擴大內需計劃和產業振興規劃,更是讓裝備制造業、風力發電產業、汽車及零部件產業、軌道交通產業等優勢產業面臨巨大的發展機遇。
組團集群發展,讓南京經濟的生態特色日益明顯。進入新世紀以來,南京率先發展循環經濟,推進化工園和大廠工業集中區等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建設,全市萬元GDP綜合能耗、萬元GDP用水量等指標,都已躋身全國先進行列。
今天的南京,正處在工業化中期階段向后期階段過渡的關鍵時期。一個“經濟大市”向“經濟強市”發展的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南京實力”鼓舞人心
本報評論員
這則報道以詳實數據和實例,展示了南京解放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這座美麗古城在經濟建設方面的巨大成就。“南京實力”鼓舞人心。
60年不懈奮斗,30年艱辛探索,歷屆市委、市政府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正確領導下,團結帶領全市人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積極推進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使得南京經濟越來越充滿活力,顯示出雄厚實力。這種“實力”不僅體現各項經濟指標快速增長上,更體現在每個南京人生活中。
南京巨變也好,“南京實力”也好,都在昭示我們:發展是硬道理,發展也是最大的民意。堅持發展第一要務不動搖,堅持科學發展不動搖,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不動搖,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南京實力”必將更雄厚,使南京人民更生活更加幸福。
勞動創造世界,奮斗成就偉業。南京解放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令人鼓舞的“南京實力”,是勞動群眾不懈奮斗的結果。正值“五一”國際勞動節,我們向所有為南京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作出貢獻的勞動者致敬!
放眼未來,新機遇等著我們去把握,新挑戰等著我們去戰勝,前景光明而任務艱巨。讓我們圍繞“保增長、促轉型”這一主線,以更高目標追求激勵自己,堅定信心、奮發向前,不畏艱險、強力攻堅,不斷增強“南京實力”,奮力推動南京走在科學發展前列,把南京的明天建設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