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信息技術外包、業務流程外包到知識流程外包,中國軟件企業外包的多樣化業務形態,為近年來中國外包贏得了許多訂單,也成為未來外包企業強大的競爭優勢。”在日前召開的中國電子信息產品市場論壇上,中國軟件行業協會產業研究部主任盛杰如是說。2008年,雖然受到西方金融危機的影響,但中國軟件外包產業還是突破各種禁區,軟件技術服務增長迅猛,累計完成收入1455億元,其中,出口服務達到142億美元,同比增長約39%,充分顯示了中國軟件服務外包的能力。
其實,從2000年以來,中國軟件外包服務就已經從拼市場轉到了拼技術,服務內容和層次不斷升級。“主要是3個方面支撐了軟件外包業發展。”盛杰總結道。
一是政策激勵。2000年,在國務院《關于印發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精神下,全國各地和相關部門都出臺了一系列的鼓勵外包政策。比如通過各種軟件專項基金、高新企業投資基金和稅收優惠政策等手段,加大了對軟件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再比如,建立示范,典型帶動。迄今為止,經國家相關部門批準的國家軟件出口基地及相關的服務外包示范基地(市、區)就有24個。最近,國務院又批準了北京等20個試點城市為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這些政策使得中國軟件產業規模每年都以超過30%的速度高速發展。
二是人才隊伍不斷發展壯大。截至2008年底,軟件行業從業人員預計將達到180萬人,軟件人才培養培訓體系逐步建立,全國建立了35所示范性軟件學院,35所示范性職業軟件學院,1000余所大學設立了軟件專業,面向軟件人才培養的企業和社會專題培訓機構已經遍布全國各地。
三是軟件出口群體逐漸形成。到2008年,中國軟件企業中,獲得國際上公認的軟件能力成熟度模型3級以上評估的企業就有370多家,這也為服務外包企業提供了高質量的產品奠定了基礎。一批優秀的軟件外包廠商如東軟、中軟等企業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快速成長起來的。
但與主要競爭對手印度相比,我國在企業規模、管理水平、市場營銷、國際化能力等諸多方面還存在不小的差距。特別是在面對金融危機影響、國際外包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情況下,菲律賓、墨西哥、巴西等一批發展中國家也在大力發展外包產業,力圖在國際市場上分一杯羹。如何鞏固已經有的地盤,構建更強健的外包服務模式?
專家建議,要么在某個細分市場上采用壓強原則,獲得局部優勢;要么準確理解客戶需求,通過本地化服務構筑競爭優勢。而前者是對于規模較大的公司而言,后者則是針對小公司發展的良策。
位于北京的QQTD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只“小羚羊”。這家軟件公司的產品已成為微軟的競爭對手,其產品在證券行業占有率已達80%。
“為什么你們能贏得這么多的客戶?”公司的創辦人李先生回答兩個字:“服務。”
據李先生解釋:一是他們公司的工程師現場開發能力很強,對于客戶許多個性化的需求能夠現場解決;二是他們的軟件開放互通性很好,疊加在原來的辦公平臺上,根本不需要客戶改變什么。
李先生在介紹自己的經驗時還總結說,目前,受金融危機“拖累”,中國軟件外包企業發展呈現兩種情況:一是內向型的、為國內傳統行業提供外包服務并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因為他們的客戶本身受金融危機影響,從而拖累了軟件外包。二是離岸外包企業。比如,目前日本經濟陷入衰退的跡象日益明顯,而我國外包則主要來自于日本的金融類和消費電子類企業。
現在,軟件業界有一系列利好的消息,在為許多國產軟件公司提勁。比如國家近日出臺的一系列包括振興軟件服務外包在內擴大內需政策;很多跨國企業在本國適用勞動力數量持續下降、市場競爭和利潤壓力與日俱增的情況下,正將其非核心業務外包出去;另外,隨著外包的價值顯現,在中國的跨公司為了迎合本地市場,也將研發向中國轉移。
“因此,對于整個行業來說,抓住機遇的前提就是先行行業整合。而諸多的不利因素正有利于行業調整,比如并購;比如弱弱結合,產生1+1大于2的效益。”盛杰強調,從發展趨勢看,并購對大企業將是常態的,特別是對于資本市場融資的上市企業來說。其實從2006年起,就不斷有通過換股、定向增發或現金實現收購、控股并購的案例。但并購后如何留住并購方的核心隊伍,保持原有的品牌,是亟須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