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歷時幾十年,經歷了為別人加工螺絲釘到完成整件機器再到能夠設計研發等過程一樣,中國要成為“世界辦公室”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新華社發
上月中旬,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促進服務外包產業發展問題的復函》,批復了商務部會同有關部委共同制定的促進服務外包發展的政策措施。經國務院批準,將北京、上海、廣州等20個城市確定為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深入開展承接國際服務外包業務,促進服務外包產業發展試點。
此輪關于服務外包業的一系列舉措,是國家層面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推進實現“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以及“保穩定、重民生、促就業”的重要政策措施之一。
新政試點,究竟給廣州帶來多少產業機遇和就業機會?這背后的市場是否真正與政策釋放預期相匹配?政策預期、市場需求及實際人力資源上,存在怎樣的互動欠缺?當前經濟形勢下,服務外包產業新政能否真正給產業市場和人力資源市場帶來新的活力?
新政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新崗位
根據系列相關政策,國家將對試點城市及其轄區企業發展服務外包業提供多方面的稅收優惠和財政資金支持。包括企業推行實用人才培訓、特殊勞動工時、知識產權保護和改善投資環境等,都將獲得相應的激勵機制。
其中,包括了“對符合條件的技術先進型服務外包企業,每新錄用1名大專以上學歷員工從事服務外包工作并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的,中央財政給予企業不超過每人4500元的培訓支持”等政策激勵。
受政策帶動影響,國家商務部方面預測國內服務外包產業未來5年將新吸納100萬大學畢業生就業。
在廣州,根據廣州市外經貿局預測,預計到2010年,廣州服務外包產業吸納的大學生從業人數,將從目前的2.3萬人增加到10萬以上。這意味著,在新的外貿經濟政策下,廣州服務外包產業領域將給大學生領域提供7.7萬就業崗位。
7.7萬預期新崗位如何產生?
試點新政是否真的會刺激企業用工計劃?記者在走訪廣州服務外包企業時,企業普遍透露,今年會繼續加大人力資源方面的投入,包括人員擴招、員工培訓投入加大等。
香港美心集團總經理蕭德威接受本報記者電視電話采訪時表示,集團在廣州投資的美心(廣州)數據處理服務有限公司近期會考慮增加用人。如果能夠得到國家政策激勵的話,會在人員培訓方面加大投入。
世界三大咨詢公司之一、凱捷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廣州凱基商業數據處理服務有限公司在廣州服務外包企業中排名前列,目前該公司擁有員工800多人。董事總經理呂文華亦表示,今年企業預計新增加員工15%,如果包括行業普遍的15%-20%人員流失規律來算,預計今年新增人員將超過15%。
據悉,目前廣州地區服務外包行業招工對象為大專以上畢業生。其中財會、外語等專業的學生最受歡迎。
據廣州市外經貿局技術貿易處方面介紹,新增7.7萬個就業崗位的預測,是以廣州市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現狀為依據,一方面是根據企業現狀調研,一方面是基于近年行業積累帶來的預測。
據介紹,廣州從2007年開始抓服務外包業,過去兩年流入廣州的服務外包企業數量增速很快,隨之而來的人力需求增速也不斷加快。其中,有一家大型服務外包企業去年一年招收大專以上大學生達5000人。
金融海嘯之下,服務外包市場潛力有多大?
服務外包產業新政策下的就業機會,其背后更多的是其市場的支持。
盡管今年受金融海嘯影響,不少企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但廣州市服務外包業所受影響并不大。記者在走訪時了解到,不少企業的業務不降反增。市外經貿局有關人員介紹,從最近一次的調研來看,廣州服務外包企業受影響不大,少數幾家企業增速有所降低,但大部分企業的業務預計今年仍相對樂觀。
落戶廣州10年的廣州凱基商業數據處理服務有限公司,今年營業額已超過1200萬歐元,公司董事總經理呂文華告訴記者,凱基在廣州的營業額每年都出現兩位數的增長。其中2007年同比增長70%多,金融海嘯并未帶來太大影響,預計今年營業額同比增15%—20%。
國家商務部副部長馬秀紅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介紹說,在金融危機沖擊下,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和金融機構為降低成本,將把更多的業務外包給低成本國家和地區,為中國積極承接國際服務外包業務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據了解,在當前以現代服務業轉移為主要特征的新一輪世界產業結構調整下,預計2010年全球國際服務外包市場規模將超過6000億美元。全球財富1000強中95%的企業已經制定業務外包計劃。
“新的市場除了部分客戶將更多企業流程外包出來之外,就中國、廣州而言,在于開發中國本土市場。”呂文華介紹說,目前在穗外包企業業務無非三種:外企在華公司的業務、東南亞香港的市場業務及大型企業自身的數據業務。
“現在國內大部分城市忽略了本土市場的開發,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呂文華認為,盡管目前印度在承接服務外包金額總量是中國的數倍,但如果把國內的本土市場開發好,中國承接的服務外包金額總量會超過印度。
不過,盡管市場潛力巨大,但與其相匹配的服務外包業高端人才卻十分缺乏。以廣州凱基為例,該公司在廣州過去10年的發展中,尚未有中國本土專家進入到公司的財務管理等企業內部的高端技術部門。而蕭德威和呂文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都發出了同樣的感慨,普通的大專以上畢業生不缺,但要找到能進業務核心層的本土人才卻很難。
陶達嬪
■資料
服務外包知多D
服務外包由于具有信息技術承載量大、附加值高、資源能耗低、環境污染少、吸納就業能力強、國際化程度高等優勢,成為近年各國、地區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
廣州市在“十一五”規劃初期,就把大力發展服務外包產業列為發展現代服務業的重要支柱,并在宏觀政策、規劃設定、企業扶持、人才工程、綜合協調等方面都研究制訂了相關扶持制度。到去年,該市登記離岸接包業務達4.2億美元。其中,ITO離岸接包業務額達到2.1億美元;BPO業務也呈現同步發展的態勢,接包額達1.8億美元,匯豐環球客戶服務、廣州凱基、美銀電子、廣州盛華等重點企業業務迅速擴大。擁有超過3000人以上的企業有5家,經過培訓上崗的服務外包從業人員近3萬人。進入了全國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示范城市之列。
■觀點
服務外包應樹“廣州服務”品牌
廣州納入國家級服務外包示范城市,是把廣州服務推出去,提升廣州服務輻射的很好機遇。中山大學中國第三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李江帆教授認為,廣州定位現代服務業中心,就需要大力發展服務外包產業。服務外包實際是借助硬件平臺和軟件技術將服務“外賣”,就是提升廣州服務輻射力的很好渠道。另外,發展服務外包業,可以促進“世界工廠”的勞動力資源有效發揮,并推動廣州的服務業人才聚集。
“從這個層面來說,廣州發展服務業還是晚了。”李江帆提出,廣州發展服務業還有不少地方亟需完善。首先,應該提高對服務外包業地位重要性的認識,形成政府、企業、市場合力發展服務外包業;其次,在充分發揮“世界工廠”勞動力資源的同時,應該建立人才培訓制度,不斷提升廣州人力資源在服務外包產業高端鏈的力量;第三,相比于國際上的先進服務外包業城市,廣州的網絡建設等硬件平臺還處于初級水平,需要不斷完善服務外包業發展的硬件平臺;第四,政府層面上要為產業發展營造寬松、鼓勵的氛圍,通過給企業提供補貼、返稅等政策培育產業壯大;第五,要對外國的市場需求做分析,了解國際大企業及國外市場上稀缺的外包服務品種,從而有效獲得市場資源。
“更重要的是,廣州的服務外包業要建立自己的品牌!”李江帆認為,和過去“中國制造”在世界上形成的影響力一樣,廣州的服務外包業應該在國際上形成“廣州服務”品牌,讓國外的市場主動與廣州服務對接。但同時要吸取過往的經驗,要通過建立產業發展制度,培育企業、行業參與國際競爭的經驗,在世界上建立良好的“廣州服務”品牌和聲譽。陶達嬪
■個案
面對優厚崗位,高職生底氣不足
專家建議,職業教育應向“應崗教育”轉變
找工難,招工也難。昨日,有計算機科學技術專業高職畢業生對記者表示,面對服務外包的優厚崗位,自己缺乏底氣嘗試。記者了解到,當前職業教育落后于經濟發展、畢業生動手能力差已成普遍現象。有專家稱,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需要向“應崗教育”轉變。
動手能力不強難找工
初中畢業讀了3年技校,技校畢業又升高職讀了4年計算機科學技術專業,郭冬科似乎前途無量。然而,去年畢業后,他也遭遇了求職難。
“IT公司都要求熟手,對動手能力要求特別高,可我懂得理論多、技術少,動手能力也不強,所以很難找到工作。”郭冬科從老家河南來到東莞,跑了兩個月人才市場,最后在一家銷售汽車潤滑油的店鋪落下腳。
這個工作,在他的同學中已算不錯。小郭說,技校時的同學畢業后大多成了工廠生產線上的工人,而大學同學,除了個別去了學校教書,多數都在外面闖蕩,“干專業以外工作的很多”。
而同年從某技校畢業的盧杰麟則在求職路上遇到了更大的麻煩。自己學的是車工,學校用的多是幾十年前的老車床,安排的實習也是讓他去做焊工,畢業時拿到中級車工證,本想趁著年輕到外面闖一闖,最后只找到一個流水線上纏電線束的工作。
“我們學的內容都太舊了,動手能力也不行。”郭冬科說,學校教給他們的知識大多是理論性的,編程、網絡、數據等方面的處理還局限在WINDOWS98年代,自己當時想學JAVA語言,找老師請教,老師都不大明白。
對于服務外包提供的崗位缺口,軟件公司應聘失敗的經歷讓他望而卻步。“不去折騰了,就賣潤滑油,也當自己轉型吧。”他說。
職業技術教育未與市場對接
記者了解到,盡管人才的“高消費”已成企業招工的慣例,但職業學校,特別是技校畢業生的出路仍相對看好。
不過,南沙科技創新服務中心主任鄧皓明昨天對記者表示,近年來,該中心也陸續接到技校生和大學生的求職,盡管這些畢業生一般都能勝任,卻需要培訓一段時間,“書本上的知識很多時候在工作中不好用”。
華東師范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的一位專家表示,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下,不少學校職業教育的專業劃分、教學內容與市場需求仍存差距,專業調整落后于經濟發展,特別是不少學校資金來源受限,購置的教具落后于企業發展相當嚴重。
他說,經濟一直在發展,就業崗位也會發生變化,但學校調整的速度沒有經濟發展快,“為什么現在技術培訓的廣告越來越多,肯定是市場大,民辦培訓機構就發展起來了。”他認為,相對職業教育,這些民營機構的教育更像“應崗教育”,只有靈活調整辦學策略,才能適應市場需求,而這一點,是目前許多職業教育機構所難以做到的。
廣東職業技術師范學院職教研究中心鄭國強指出,在職業教育領域,許多師資知識老化,實踐技術技能缺乏,習慣于傳統學科學術教學,對產業及相聯領域工藝流程、管理技術了解不夠。而實訓工場、實驗室設備簡單、落后,校外實踐工廠、實踐場所又缺乏先進的適合于職教的場所,也無法使職業技術教育與先進技術接軌,只能“紙上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