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關中國服務業發展的問題引發了業內人士的廣泛探討。在今年5月舉行的北京科博會上,商務部服務貿易司司長胡景巖曾表示,“全球產業重心已經從制造業轉向服務業”。他認為,發展服務貿易有著不可估量的巨大空間,并鼓勵企業和地方政府加快布局,吸引資金進入服務業。
近日商務部發布的《2007年中國外商投資報告》提出,中國應更多地引進先進技術、研發能力、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應利用國際服務業加快轉移的機遇,大力承接全球服務外包。同時,商務部部長助理王超表示,在服務業跨國投資大潮中,中國已具備承接服務業國際轉移的基本條件,具有良好的宏觀經濟態勢和巨大的市場優勢。中國龐大的制造業創造了巨大的服務需求,使中國對跨國公司保持了較強的吸引力,發展服務業有很大潛力。
基本條件已經具備
中國有質優價廉的人力資源,包括部分中高端科技管理人才;擁有較高水平的信息基礎設施和較強的信息技術產業支撐,此外,一些沿海發達地區有著良好的開放環境和意識,在制度創新和特殊功能區域開發開放方面走在前列,具備在服務業全面實施開放帶動戰略的基礎。
王超指出,現在一些國際機構已將中國列為跨國公司服務轉移、外包有潛力的新興市場和研發轉移的重要目的地。今后,中國應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加快實施服務業開放帶動戰略。
世界投資促進機構協會主席賀瑞凱近日表示,“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世界服務業推動全球經濟不斷向服務經濟轉型。服務業跨國并購近年來增長迅速,成為推動服務業全球化的主體。”2005年跨國投資中,服務業所占比重達2/3以上,制造業份額比上年下跌4個百分點。2004年、2005年的跨國并購中,服務業購買分別占67%和64%,歐盟、美國和日本仍然是購買主體。賀瑞凱認為,服務業全球化的不斷發展是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趨勢,成為經濟全球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的標志之一。
近幾年,我國將促進服務業對外開放特別是承接全球服務外包擺在重要位置。數據顯示,服務業已成為中國利用外資增長最快的領域。今年上半年,中國服務業吸收外資138億元,同比增長58%。在軟件、數據處理、商務中介、動漫制作、設計、研發等領域,中國承接的國際服務外包均已頗具規模。
為了提高核心競爭力,越來越多的大公司將后勤辦公、顧客服務、商務業務、研究開發、咨詢分析等非核心的服務業務外包。專家表示,大力發展服務外包業,特別是承接發達國家的服務外包,是中國加速發展現代服務業,提升產業結構的重要突破口,也是中國全面提升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中的地位的戰略選擇,是進一步增強國際競爭 力的關鍵。
服務業也需要技術含量
商務部服務貿易司司長胡景巖認為,我國發展現代服務貿易,在百余個服務領域都有潛在的巨大空間。他表示,中國服務貿易發展起步晚、增速快,在全球的比重不斷上升,只是仍以旅游、運輸等傳統服務貿易為主體,而在金融、保險、專利使用等技術含量高的服務領域比重則偏低;另外,我國現代服務貿易長期處于逆差并呈擴大趨勢,在管理上亟待完善。
在胡景巖看來,在多達百余個服務領域中,“商業存在”等領域已經開放得很充分,但其他絕大多數領域仍然有進一步向外資開放的空間,如旅行社的開放等。
胡景巖認為,與制造業同理,服務業也需要高技術。胡景巖指出,盡管近幾年我國貿易順差不斷加大,但服務貿易長期逆差,發展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服務貿易管理比較落后,亟待完善。他表示,跨國公司在服務業的連鎖、品牌和創意方面已形成規范化的產業標準,我國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模式,塑造中國服務貿易出口品牌。外資的到來不 能簡單地理解為搶占我國的市場,也會為我國的服務業帶來高技術。與外資的競爭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可以幫助本土企業提高競爭力,以此順利進入國際市場。各地政府首先要抓好本地服務業的發展,培養優勢企業;同時梳理比較優勢,培育服務品牌,品牌打響后再謀求國際化發展,進軍國際市場。
據統計,目前服務業占全球經濟的比重為60%,2010年服務業將代替制造業,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預計2010年,我國服務貿易額將達4000億美元,比2006年翻一番。雖然我國服務貿易長期處于逆差,但增長速度快于全球速度,服務貿易占全球比重已由過去的0.7%增長到 3.5%,且我國發展服務貿易潛力巨大。中國企業在旅游、運輸、文化等傳統服務貿易上有競爭優勢。
積極應對產業選擇
業內專家表示,對于各地政府以及緊跟國際產業發展趨勢的高新區來說,要做好迎接國際服務產業轉移的準備。以上海為例,2005年,上海第三產業吸收外資合同金額73.1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0.2%,占上海市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的52.9%。與需要耗費大量土地、能源的制造業相比,現代服務業以其所具有的科技含量高、產出附加值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少等特征成為經濟發達地區新一輪經濟增長優勢的必然選擇。
當前,在研發、制造、服務一體化聯動的發展趨勢中,基于降低成本、貼近市場等方面的考慮,會有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將其研發、物流等非制造環節逐步轉移到中國來,形成服務業外包的狀態。面對這一趨勢,各地政府和高新區應結合自身實際,認真研究并做好區域產業規劃和制定招商中的短期計劃。
在搶抓服務業外包的過程中,高新區必須綜合考慮政策環境、競爭環境和國際產業轉移趨勢等因素,在此基礎上特別關注區位優勢,及時制定好大力發展國際物流業和國際貿易業的相關產業政策。
國際服務業的轉移包括項目外包、跨國公司業務離岸化和外商直接投資等多種形式,許多跨國公司常常將非核心的服務環節,如后勤、財務、呼叫中心、研究開發、軟件設計、經營管理、金融財務分析、辦公支持、售后服務等外化為一個投資項目或專業服務公司,再外包出去。地方政府和高新區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區位優勢,做好承接國際服務業轉 移的總體規劃和相應舉措,以此來進一步推進產業轉型和結構升級。
業內專家針對高新區的特色提出,高新區應以綜合投資環境的優化為抓手,以科技創新能力、投資環境和可持續發展來提升核心競爭力。跨國公司的產業轉移盡管看重投資地低廉的商業成本,但更看重投資地整體的投資環境和產業環境所帶來的好處。高新區為企業創造的環境將不再僅僅局限于政策層面的單一環境,而是通過對產業資源、財政資源、金融資源、市場資源、人才資源等各種資源進行整合運作,并加以科學配置,形成綜合系統環境。因此,高新區應著力改善綜合投資環境,體現區域差別定位,加強特色招商,進行制度創新,制定能夠從深層次激勵創新的政策,并把這些政策落到實處。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