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卡姆剃刀原理,又稱“簡單有效原理”,最初由14世紀邏輯學家 William of Occam提出,他在《箴言書注》2卷15題為這個原理做出了注釋:“切勿浪費較多東西去做,用較少的東西,同樣可以做好的事情。”
作為一種廣泛應用的方法論,奧卡姆剃刀原理在各行各業中都有體現。對哲學家來說,它是一種思維工具,讓我們更快接近真理;對投資者而言,它意味著以“初始投資時刻的股息率、隨后的盈利增長率及在投資期內的市盈率變化”這三個基礎指標為分析框架的評估法更擬合股票的產品價值;對企業而言,奧卡姆剃刀原理更是諸多王牌企業的核心價值觀。
1997年,喬布斯大刀闊斧地將蘋果龐雜的產品線由60多個精簡為4個,拉開了蘋果 “一切始于簡潔”的時代序幕;1981年至1990年間,在韋爾奇雷厲風行的重組政策下,通用砍掉了煤礦、半導體、鐘表等117個事業部與產品,僅保留業內數一數二的產品,最終造就了一家更具競爭力的企業。而在產品交互與客戶體驗的設計中,奧卡姆剃刀原理的應用則更為常見,畢竟人的時間、精力、思維、記憶力、注意力等心智資源都是有限的,如何在這個傳播過渡的社會中脫穎而出,最好的方式便是簡化。
簡單化的信息傳遞的更快,簡單化的設計更能為客戶接受,舍棄一切復雜的表象,抓住問題的根本,化繁為簡,返璞歸真,將有利于客戶交互變得更為簡單高效。如何通過產品設計或體驗設計影響客戶的情緒感染與理性決策,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戶體驗設計中,我們時常會陷入“一維滿意模式”的誤區,認為某種產品/服務,只要能提供“更多”,用戶就會滿意;反之,當功能、服務不夠充足時,用戶便會感到不滿意。因此,許多產品/服務都致力于成為行業內的“瑞士軍刀”,不斷改進,只為添加更多的功能。但事實上,并非所有因素對用戶滿意度的影響都是一維的,有時提供或不提供某個功能,對用戶而言并無差異,甚至有時,新增或優化的功能反而徒增了復雜度而變得不再用戶友好。
改進并不意味著“更多”,Giles Colborne在《簡約至上:交互設計四策略》一書中指出:用戶一般分為專家型用戶、隨意型用戶和主流用戶三類。
專家型用戶,類似小米、華為手機的死忠粉,他們樂于探索產品/服務,對提出改進意見有很大的參與感;隨意型用戶或許使用過類似的產品/服務,有興趣使用更高階的版本,卻不愿接嘗試全新的功能;主流用戶則是為了完成某項任務而使用產品,而非出于對技術升級的熱衷。
而在現實生活中,主流用戶作為“沉默的大多數”卻掌握著主權,他們興許很少提出明確的改進意見,但他們的核心觀點很明確——簡單快捷地完成目標。主流用戶人數眾多,經驗能力參差不齊,且在壓力下容易遺忘已有經驗,回到初學者層次,因此在設計用戶體驗時應當以“極端用戶”,即弱經驗弱能力的用戶的能力為邊界,牢記奧卡姆剃刀原理,剔除與用戶核心目的無關的其他要素,降低復雜度,以簡單設計讓主流用戶更便捷地完成目標。
大多數用戶根本不會看說明書也不想看說明書,他們只想拿過來就用。那么,如何在客戶體驗設計中做減法?
01
例如,智能手機APP的市場競爭激烈,每一款APP都有數量可觀、功能相似的競爭者,而決定一款APP去留的關鍵,在于它是否用戶友好,是否能讓我們流暢舒適地使用所需的功能。在這個用戶體驗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做到:盡量少的點擊次數、盡量少的無關內容、盡量清晰明了的圖文說明。市面上有形形色色的記賬APP,“叨叨記賬”主打會聊天的記賬本,能個性化定制喜歡的人物陪你聊天;“隨手記”功能齊全,囊括現金賬戶、負債賬戶、虛擬賬戶等分類統計;但對我個人而言,最終保留的還是“多多賬本”,它的界面簡潔直觀,甚至可以用“空白”來形容。直接在微信綁定使用,無需人工選擇分類,只要將消費金額簡單以文字或語音發送到公眾號,系統便會自動分類記錄。
02
例如,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遙控器,傳統的遙控器上布局了密密麻麻的功能按鍵,從數字、音量到各種功能,雖然每個按鍵上都標注了明確的功能,但在實際操作中仍令用戶感到繁瑣復雜。而小米遙控器的按鍵屈指可數,僅保留了“↑↓←→”、主頁、返回等幾個主要功能鍵,刪除了其它所有的功能鍵,將絕大多數路基操作從遙控器上轉移到了電視屏幕,可視化的界面更直觀清晰,用戶無需學習說明書也能夠簡單上手。
03
例如,傳統的客服熱線服務路徑層層疊疊,當你想撥打客服熱線查詢銀行卡余額,首先聽到“普通話服務請按1,粵語服務請按2”,選擇“1”進入下一級菜單“個人業務請按1”,繼續按提示輸入“1”進入下一級,提示“查詢開戶行及金融信息請按1”,繼續輸入“1”,終于聽到了“余額查詢請按1”。雖然服務路徑邏輯清晰,且在各個分支包含了盡可能多的常用功能,在用戶可精準判斷業務分類層級的前提下進入具體功能菜單尚且花了4步,如果選錯了菜單還要反復退出循環,對用戶而言體驗并不友好。而目前各大商業銀行推廣的智能語音導航則采取了更直觀化的交互方式,通過識別用戶語音報讀的需求一步到位,為用戶導航至具體功能菜單。
上述例子都遵循了在用戶體驗設計中做減法的原則,刪除那些完全沒有必要的設計,刪除用戶實際操作過程中的干擾因素,少而精致,夠用就好。打開手機中的微信,映入眼簾的僅有4個常用按鍵,而首頁內容(對話列表)全是用戶依習慣及需要自主生成。用戶主導、簡單便于交互,從“適應軟件的眾多功能”轉變為“自主確定功能”,或許這就是微信得以迅速俘獲廣大用戶的重要原因。
正如微信團隊對“簡單”的定義:簡單體現的是產品邏輯順暢,開發架構、視覺設計、交互清晰,用戶的每一步操作都有明確的響應和對下一步的清晰引導。在優化用戶體驗的路上,要時刻謹記產品/服務是為用戶而設計的,化繁為簡,回歸簡潔之美。
所有簡潔、美好、優雅的東西,都有著高信息比的屬性和特質。語音識別、動作識別、觸摸屏等輸入技術為“化繁為簡”提供了技術支持,無論是生活用品、社會公共設施,還是智能硬件、APP,都在遵循奧卡姆剃刀原理的道路上不斷趨向直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