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呼叫中心,在錄音抽檢時,沒有明確的要求,質檢人員個人的主觀性,隨意性較強,導致生成質檢盲點”。
也有些呼叫中心,管理人員已經在系統中設置了錄音的抽樣規則,質檢人員拿到的就是系統根據事先制定的規則而篩選出來的錄音,這樣雖好,有利于工作效率,但質檢人員對抽樣的規則和合理性是根本不了解的,非常不利于質檢人員未來的工作和發展。因此,這次來談下錄音質檢抽樣規則:
1、時間規則:
日規則:比如,某坐席剛上班2小時,質檢人員就把這個坐席當天的錄音檢完了;這就導致,如果這個坐席很不幸,剛上班,還未進入工作狀態,錄音可能就很一般,或者比較差,那余下工作時間,坐席工作狀態恢復的再好,錄音再優秀,也不會被抽檢到。
月規則:就是說,某質檢人員在半個月時間內就完成某個坐席的一個月的抽檢量。那么,如果這個坐席很幸運,這半個月表現的很好,剩下半個月表現的再不盡人意,也無法被抽檢到。(大家都知道,每月發工資的時候,是坐席狀態最不好的時候,因為都嫌少)
以上兩種情況,就導致錄音抽檢無法覆蓋坐席的整個工作時間段。因此,錄音抽檢應符合:
日規則:質檢抽檢的錄音應覆蓋到每個坐席,每天剛上班,上班中,下班前”這三個時間點;
月規則:質檢抽檢的錄音應覆蓋到每個坐席每月的月初,月中,月末”三個時間段。
2、錄音時長:
很多質檢人員,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專挑比較短的錄音或業務相對簡單的錄音進行監聽,因為這類錄音,并不復雜,幾乎都可以一遍過(在錄音結束的同時,質檢就可以完成相應的打分和后續處理工作),這就導致了抽檢到的很多錄音評分較高,根本無法代表部門整體的服務水平。
當然,這樣的質檢方式,使得質檢人員工作效率很高,但工時利用率很低,質檢工作輕松、自在。這也不能全怪質檢人員不負責任,主要是因為管理人員事先沒有制定好規則,所以才被員工鉆了空子。
所以,我給出的第二點質檢規則是錄音時間的規則”就是說,質檢的錄音抽樣按不同的繁忙時段及非繁忙時段進行劃分,并且以AHT(平均通話時長)為標準,高于和低于AHT的錄音都要監聽到,這樣才能反映出坐席的整體服務水平。
比如,話務時段有高峰期和低峰期,坐席在高峰期和低峰期的表現也是有所差異的,那么高峰期和低峰期的錄音,都要兼顧到。
另外,錄音有長有短,結合AHT,基于AHT的錄音,低于或高于AHT的錄音,都要監聽,建議比例為3:1:1(基于AHT的錄音:低于AHT的錄音:高于AHT的錄音)。
3、及時性:
大家應該都有遇到過,質檢人員在月初的時候,在監聽坐席上個月底的錄音,在下半月的時候呢,卻在監聽坐席上半月的錄音,甚至是為了完成質檢量,去翻找N及以前的錄音來湊數。這就造成:
1、坐席問題被掩蓋,質檢就不能及時的發現問題、總結問題、反饋問題,不能與相關部門和人員配合去解決問題,導致同一問題在坐席身上反復出現。
2、影響客戶滿意度,因為客戶是否滿意,影響在于坐席。質檢就無法從質檢過程中發掘客戶對產品、服務的看法、感受、流程等客戶滿意度層面的關鍵質量特征。
3、影響坐席滿意度,因為坐席在日常工作過程中不能及時了解自己哪里需要改進?如何改進?這樣的話,薪資就會受到影響,自然工作也就受到影響,如此惡性循環。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質檢抽樣規則當然不僅僅是這三點,各呼叫中心需結合公司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這只是本人覺得最為重要的三點,希望能對同行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