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某女星因代孕一詞被推上風口浪尖,其身后的人工智能公司也屢屢被提起。小編出于職業習慣簡單查詢了下該公司名下商標,發現如下:
由此可見,該公司除了注冊核心第9類第7類第42類以及可能相關的第35類等類別,還注冊了像第6類第11類第20類等這些我們覺得不會用到的類別,到底是為什么呢?
下面一個例子告訴您為什么要多類別注冊。
出名要趁早!商標注冊更要趁早。多類保護注冊更應該趁早。
2000年某廠商向商標局提出“伊利YiLi”商標注冊申請!指定用在衛生器械、水龍頭上。在公告期內,伊利集團提出異議申請,伊利提出異議的理由很簡單,一旦商標用在馬桶等衛生器械上,會對伊利飲品產生隱性影響,商標局裁定該商標予以注冊;伊利集團不服,提起復審,商評委裁定予以維持;然后伊利集團向北京市一中院(2014年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成立后,知產類案件一審劃歸北京知識產權法院管轄)提起訴訟,要求撤銷裁定;之后北京市一中院,支持了伊利公司訴訟;后來商評委不服,向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上訴。北京市高院審理后認定,將伊利作為水龍頭等衛生器械商標,盡管生產銷售的商品性質跟伊利公司沒有太大的關系,但實際上也深深影響了伊利集團馳名商標的聲譽。最后北京市高院駁回商評委上訴請求。由此案可以看出,就算是馳名商標的伊利,在自身的品牌保護上也走的無比艱辛,所以多類別保護是多么重要,而且是企業發展過程中必備重視的事情。
從上面的例子不難看出,一個經營良好的企業為了避免別人商標“搭便車”,搶注其他類別,前期的全類別注冊保護還是比較重要,因為一旦遭搶注,后續的維權(異議、無效宣告、撤三)都將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
避免發生企業壯大后,生產經營的范圍中可能會擴大到以前沒有規劃的行業或者商品,卻發現自己使用多年的商標在這個領域被別人注冊尷尬情況。如果發生這種情況,重新注冊勢必給企業帶來非常大的負面影響。
商標全類注冊后,可以在全國范圍內獨享專用權,保持品牌競爭力,形成品牌優勢,有利于企業后期更好發展。
企業做大后,企業商品名稱若被他人注冊,例如康師傅是方便面,如果放在農藥上注冊了商標,勢必對康師傅聲譽、銷售帶來極其惡劣的影響。
由此可見,全類注冊好處明顯,并非代理人為了多推類別的營銷手段,站在企業發展的角度,給客戶專業的建議是每一位代理人的本職工作,企業也可根據自身的發展情況和經濟實力來選擇。知產無小事,每家企業的重視程度不盡相同,為了企業后顧無憂的發展,希望類似“伊利”這樣的案例越來越少。
市場未動,商標先行!希望各大企業能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戰略實施,做好對自己品牌的保護。在這個商標資源如此匱乏的時代,注冊全類商標已經難上加難。你的品牌還沒有商標的話,那要趕緊去注冊了。你想在短期內獲得一枚優質的好標,建議通過購買商標的方式去獲得,時間上更快!后期商標好好經營的話,其孵化的品牌價值也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