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TIME:2021-07-22 17:09
我們從市場空間、技術層面、需求層面以及政策層面考量機器人相關產業的投資空間,得出結論:工業機器人與服務機器人即將迎來爆發增長的階段,機器人相關產業投資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
市場空間
總體而言,機器人技術在中國起步偏晚,水平較低,但近年來發展迅速,機器人市場還存在廣大發展空間。根據日本、韓國的經驗,一國的人均GDP達到6000美元左右時,機器人的應用開始出現快速增長,而中國目前已經到達這一時點。
2013-2016年IFR預計中國工業機器人總增長高達52%,年均增長在17%左右,仍將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市場。同時,作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伴隨國內中產階級的發展壯大,未來對于消費服務、醫療服務、高品質生活的追求也是巨大的,這一切都將推動我國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的長遠發展。
1.我國機器人密度提升空間大
以工業機器人應用最為成熟的汽車產業為例,發達國家的機器人密度大都超過每萬工人1000臺的水平,而我國汽車工業機器人密度僅為不到300臺,相比之下仍有很大提升空間,同時非汽車行業的工業機器人密度僅有11,機器人配備量與產業發展要求不符,未來提升空間巨大。
2.新行業應用擴展空間大
在全球范圍內除汽車產業外其他產業的工業機器人應用都尚在發展初期,機器人密度普遍不高。此外,機器人技術的應用領域隨人類社會發展不斷擴張,新的應用方向不斷出現。以我國的新松機器人為例,產品應用行業近年來逐漸從汽車行業擴展到電子電氣、工程機械、煙草、印刷、造紙、食品、醫藥、軍工等多種領域。而智能服務方面的產品還存在缺口,多樣化的需求為未來機器人產業化發展創造出了極大的市場。
3.進口替代空間大
目前中國的機器人市場表現出強烈的外強內弱特征,但隨著我國機器人企業對核心技術的突破和規模效應的提升,與國外機器人的差距將逐步縮小,某些產品也在逐步趕超國外企業,走出國門。同時自主品牌的發展和實力的壯大也將加快進口替代,真正實現國內機器人產業鏈的上下游協同發展。
技術層面
1.核心零部件的技術進步
從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看,控制器、伺服電機和減速器是機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過去核心零部件過度依賴進口,嚴重制約著行業發展。目前國內大部分本體制造企業,均實現控制器自主生產,在核心零部件上取得了突破。只要實現關鍵零部件產品的升級跨越,就可以以支撐機器人整機發展,未來替代進口的效應也會逐步釋放。
2.部分單品達國際水平
隨著我國機器人企業對核心技術的突破和規模效應的提升,與國外機器人的差距將逐步縮小,在某些單品上已經在逐漸趕超國外企業,例如新松機器人的優勢產品AGV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不但占據了國內汽車行業整車裝配生產線80%的市場份額,還走出國門銷往美國通用、福特等國外汽車廠商。
3.智能機器人的技術支撐迅速發展
智能機器人的環境感知傳感技術日新月異。隨著光學、聲學、觸感以及超聲傳感器的發展,智能機器人已經獲得越來越接近于人類的感知能力。軟銀近期推出的Pepper顯示服務機器人性能又上新臺階。大數據、云計算提高服務機器人人工智能水平。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為服務機器人提供了很多冗余的條件;云計算技術更是可以隨時通過網絡更新補充服務機器人的數據庫。有了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服務機器人可以輕松獲取大量信息資源,在作決策時方案優選的能力越來越強,人工智能水平不斷提高。生物材料的發展使得智能機器人的人機互動性越來越好。未來服務機器人可以身著類似皮膚的材料,與人類親密互動,促進購買需求。
需求層面
1.基本需求:人口紅利消失,劉易斯拐點逼近,勞動力結構性短缺問題凸顯
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持續下降,勞動年齡人口增長率從80年代末進入下行通道且有下滑加劇之勢。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農村富余勞動力逐漸減少,我國即將步入從勞動力過剩向短缺轉折的“劉易斯拐點”。強度大、重復性高、條件惡劣的低端工作用光荒。
2.發展需求:中國制造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正在消失,而工業機器人性價比優勢逐步凸顯
伴隨著勞動力供給減少的是勞動力成本的快速上升。從國內來看,近年來我國制造業人均工資正以15%的年均增速快速上漲。從國際比較看,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制造業人員平均工資達到每月2500元至3000元,而越南為每月1000元人民幣,印度更低至600元人民幣,中國制造業正在喪失成本優勢,全球制造業基地正在向勞動力成本更低的東南亞轉移,中國制造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與此同時,工業機器人的性價比優勢凸現出來。焊接機器人價格約為15-20萬元,而其工作量通常能抵3個工人,約1-2年就可收回成本。由此加快了機器人對人工的替代速度。
3.提高需求:國民經濟發展,人均收入水平提升,服務性需求愈發強烈。
近年來,國民經濟一直保持7%以上的速度增長,人均收入水平也持續快速增長,隨著“穩增長、調結構”的政策轉變,經濟發展動力將進一步向消費轉變,大城市中的人們越來越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而先進制造業和醫療養老、教育娛樂等非制造業及服務業的發展前景將更加看好。
政策層面
1.中央-積極的產業政策扶持
近年來,國家不斷強調工業發展的自動化和信息化,對于高端裝備制造和機器人產業給予極大的重視,持續推出的產業扶植政策顯示了對于發展機器人等智能制造裝備的高度重視,多部委從技術層面、產業層面、發展規劃與行業支持層面出臺相關政策。
2.地方政府-興建產業園
由于工業機器人良好的發展前景,地方政府也積極響應中央號召,采用政府補貼和稅收優惠等方式推動當地機器人產業,全國范圍內尤其是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紛紛興建機器人產業園用以孵化和培育機器人產業生態。我國各地宣布產業園計劃的地區已經超過10個,包括上海、徐州、昆山、常州、哈爾濱、重慶、唐山、沈陽等,合計目標產值超過1000億元。
3.行業-機器人行業協會成立
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科學技術部的指導下,由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牽頭的“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于2013年4月21日在北京成立。同年11月,由上海東浩國際服務貿易(集團)有限公司和上海機器人產業園牽頭,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ABB工程有限公司、上海發那科機器人有限公司、庫卡機器人(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新松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發起的上海市機器人行業協會正式掛牌成立。
行業協會的成立將為全國與地方機器人行業內的產、學、研結合提供協同平臺,促進國內外技術研發交流與合作,推動機器人產業鏈的健康發展,提升機器人的產業化應用。
我們的結論:工業機器人與服務機器人行業即將進入爆發式增長階段,具有廣闊的市場投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