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這15.7萬億美元的增長中,將有40%歸功于勞動生產力的提升,其余60%大部分來自人工智能所激發的消費需求。
PwC環球審計辦事市場主管合伙人伍智杰(右),PwC全球人工智能主管合伙人Anand Rao(中)
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PwC)在2017年大連夏季達沃斯論壇期間發布了最新研究陳訴《抓住AI機遇》。陳訴指出,人工智能將鞭策全球GDP增長14%至15.7萬億美元。
深入分析2016至2030年人工智能將帶來的各類經濟數據后,普華永道預測,這15.7萬億美元的增長中,將有40%歸功于勞動生產力的提升,其余60%大部分來自人工智能所激發的消費需求。
從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來看,初期,由于技術成熟度較高,且大批工作均可為發達技術替代完成,美國的生產力增長速度將高于中國。而十年后,傍邊國完成了技術和專業知識積累,則將開始趕超美國。
從地域分布來看,中國(2030年GDP將增長26%)和北美(GDP增長14.5%)有望成為人工智能最大受益者,總獲益將達10.7萬億美元,占據全球該增長比例的近70%。歐洲與亞洲部分發達國家也將受益于人工智能,實現經濟大幅增長(2030年GDP增長9-12%不等)。總體來看,發展中國家(包孕拉美和非洲)由于人工智能技術的采用率預期較低,其經濟在人工智能的促進下只會有適度發展(GDP增長低于6%)。
從行業上看,隨著人工智能驅動消費大幅上升,至2030年,產品性能將被進一步完善,消費需求與行為繼續轉變。普華永道還推出了“人工智能影響指數(AI Impact Index)”,從定制化、便捷程度、使用率、數據開放性、潛在消費市場等維度,對包孕金融辦事、物流、TMT、能源等在內的8個行業進行評分。結果顯示,零售業、金融辦事和醫療保健將是最大受益行業。
雖然數據顯示AI對未來經濟有非常積極的影響,但目前,大部分政府、企業與與大眾對人工智能還是連結審慎的態度,甚至有點不信任。
“人們對人工智能充滿期待,但同時也連結高度警惕”,普華永道環球審計辦事市場主管合伙人伍智杰(Jim Woods)參與論壇討論時說,“這種疑慮主要來自三個方面:首先,人工智能對很多人來說都是‘黑箱操作’,人們不知道它的行為模式;其次,它可能取代很多人類工種,和人類搶飯碗;此外,我們要如何設計出得當的算法,才能對所有人都公平。”
打消這種疑慮最好的方式,,是創建一個統一的AI產業監管框架,和一個開放透明的環境。
伍智杰先生向鈦媒體解釋:“首先,要向大眾科普AI知識,讓他們從心理上對即將到來的工業4.0時代做好準備;其次,企業、政府和業界人士需盡早意識到,人工智能是一個特殊且新型的產業。目前,該行業的人才比較少,但正因如此,一個更開放的人工智能社區,及還有跨區域、跨行業的協作,才能助我們設計出更好的AI軟、硬件 。在設計和安排相關技術的時候,我們要有很強的責任心。我們需要優先考慮的是信任和透明度,而非商業模式、投資目標和績效提升方法。我們想幫人們理解人工智能的效用,讓它真正為我們所用。”
此外,要徹底釋放人工智能商業價值及對社會的積極作用,強有力的辦理和創新的運營模式必不成少。
普華永道英國近期發布的《負責任的人工智能》陳訴中提到,政府、企業、個人等各方利益相關者都應正視未來人工智能發展具有的不確定性。人們應盡早介入AI初期的設計和應用,實行有效控制,盡量減少人工智能對未來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本文首發鈦媒體。記者/元婕)